第26章 (第2/3页)
拖,只有那些开始就想赖账的赖皮,这种人因为不守规矩,难于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
以上“过量”和“时间差”两种规矩都相对传统人情而言,到21世纪以后,人情习俗有向经济交易蜕变趋势,人情愈益淡薄,经济愈益抬头,宏观上反映了江湖习俗向商业制度转型的趋势。香港是中国最早开放地区,香港人有两句话反映了这个趋势,一句“人情紧过债”,一句“人情薄过纸”。前者说人情压力之大,后者说人情渐渐淡薄,大家依靠不得。这个变化是大趋势。人情惯例制度萌芽于五百年前,但近一百年来人情尤其改革开放以后的人情,并不完全遵守经典规则。还人情的时候既没打算“过量”,也不要时间差,最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譬如,我介绍生意给你,你给我提成5%;或者你帮我办手续,我给你一千元。这样的“人情”,就已经很像做生意,而不再是人情。看得出,人情明显慢慢退化了。但是却没有消失,只是边界日臻模糊,日益淡薄。
争夺债权
有些老于世故的中老年人,初认识时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和乐于助人,时间一长露出真面目,每一次帮人背后都有所图,且不马上有所图,而是一种工于心计的策略,背后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他人,玩他人于股掌之上。
讲义气的规矩再向前走一步,就会变得世故、老辣,变成假讲义气而真争夺人情债权。
讲义气的性格,确是人情高尚的一面。但是世上不求回报的绝对义气终究难觅,人情乃是一种弹性平衡,而不是慈善事业,尽管其相互交换在时间上拖延不定,分量上也模糊不清,但毕竟最终有规则维护平衡。既然有规则确保利益平衡,那么对于做人情一方来说,其实可以预期后果,直至控制后果。若欲取之,必先予之,想得到对方什么,就施予对方相应人情。
于是,这样的情形时常发生:利用规则漏洞,为图回报而设计圈套,佯做人情将对方套进债务状态,然后役使和奴役他,叫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这必须在人情行之有效前提下。若离开人情制度,离开双方对私人关系的相互认同,人情债权便毫无意义,红眼狼遇白眼狼,一切打水漂。
争夺债权不是一种规矩,而是利用规矩的策略,与人情现象密不可分。什么是争夺债权?就是尽量让别人欠自己,而不要欠别人。己欠人被动,人欠己主动。这就要主动地、不失时机地做人情,直至滥施人情也不为过。有些工于心计的人调进新单位,会针对同事主动做一些小人情,显摆自己的关系资源,譬如三姑六舅在哪里公干,可帮大家办什么事情,或者主动请人吃饭……尽管新来,也可求得主动。一旦站稳脚跟,滥施人情也会停止,转向其他更高级的目标。
还有,中国人吃饭争着买单,有些人只是为债权,为大家欠他的情,将来托大家好办事。究竟真讲义气还是假讲义气,还要看做东的今后表现,是否挂着自己卖出去的好处,以后加倍索回。由于有这种人的危险,加上人心隔肚皮,所以人们一般都害怕欠债,患上“人情恐惧”,免得以后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