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1章 (第3/3页)

于他们的父亲福建副都统常保。常保在把这两个孩子送到这里上学后不久就死于福建副都统任上了。

    在第二章中我们曾经介绍过,和珅与他的弟弟在这所学校里面经常受气;我们还曾经介绍说,和珅在这所学校里学到了很多别人所不具备的知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和珅掌握了四种语言:满语、蒙古语、藏语和汉语。那么,和琳在这所学校里,学到了哪些知识呢?与他的哥哥学到的是否一样呢?

    您还别说,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还真都是很有心计的人。在和珅的安排下,他们哥儿俩在学校里,还真是有分工、有合作呢。他们兄弟二人学到的东西还真的是有同有异呢。

    相同的是,在学校里,他们兄弟二人从来不像那些纨绔子弟一样游手好闲、恃强凌弱。他们兄弟二人从来不与这些公子哥儿们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他们兄弟二人总是互相帮助,共同刻苦学习各种文化礼仪知识。因为,他们知道,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互相帮助、刻苦学习现在是唯一的机会了——如果这条道路走不通,那就没有什么道路能走得通了。

    不同的是,经过和珅的分析,两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应该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的。

    因为年纪还不太大的和珅最起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兄弟两个人要想在当时的社会上出人头地,应该做到文武双全,才能互相帮助、互相提携。而要想做到文武双全,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兄弟二人就必须有分工、有协作。就要有人学文、有人习武。

    那么,谁来学文、谁来习武呢?和珅懂得下面的道理:严格说来,学文、习武,各有利弊。学文的益处是可以增强自己的修养;弊端是很难做到迅速地出人头地,正像古人所说的那样,“百无一用是书生”嘛。习武的益处是只要认真努力,就可以迅速地出人头地;弊端是随时有生命危险。

    和珅经过反复权衡,还是做出了如下决定:和珅自己侧重于学习各种语言文字和乾隆的诗文笔体,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科类,尤其是为官之道的内容;和琳则侧重于学习各种战争的战略战术,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理科类,尤其是军事院校学习的内容。当然,我这里说的是侧重于,不是仅仅学习这些。

    有的读者听到这里就会产生新的问题了:和珅为什么要做出如此安排呢?是不是因为和珅贪生怕死,就不顾及自己的亲弟弟的死活呢?

    话可不能这么说。和珅之所以要做出如此安排,是有着深思熟虑的。

    他觉得,一是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又相貌堂堂,非常招人喜爱,很适合凭借自己的相貌优势与人打交道,因此适合学习文科;而自己的弟弟不但相貌差一些,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和珅觉得应该没有什么战事发生,习武应该没有什么危险存在。

    因此,我们可以说,和珅还是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家里家外的诸种可能性才做出了如此的安排的——虽然这种考虑事后证明还是有很大问题的。

    正是因为兄弟二人的刻苦好学,所以他们也很招人嫉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