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2/3页)
帝赐死,这也明确无误地记载在正史当中。因此,正史中的和珅很有被栽赃陷害的可能,这个推理也是很符合逻辑的。
这部作品也有它很真实的一面:第一,这部作品中的两个皇帝的形象(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非常真实,他们喜怒无常,思想很保守,皇权思想严重,拒绝对外开放;第二,和珅很有些本事,很会为皇帝着想,后来也很会为自己着想;第三,乾隆皇帝宠信和珅,而嘉庆皇帝讨厌和珅。但是,《乾隆王朝》这部作品对于历史事实的刻画,不真实的一面简直是太多了。而且,有些很明显、连《乾隆王朝》也不得不承认的、不利于和珅的历史事实,《乾隆王朝》也要为和珅进行辩护,但是这些辩护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关于这些内容,我们后面再做简要说明。
当然,两部戏也有共同点。从和珅的角度讲,与他同朝为官的大臣主要有三类:一是和珅的朋友;二是和珅的对手;三是其他旁观者。
对于这三类人,和珅都是如何对待的呢?尤其是他是如何选择朋友的呢?选择朋友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他的对手又都是些什么人?什么人才能够成为旁观者?
我们接下来就探讨一下和珅是如何处理他与同朝为官的大臣的关系的,也就是和珅的用人之道。
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得知,和珅的朋友实在是太多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和珅的朋友,除了他的家人和琳、他的家奴刘全之外,还有汪如龙、吴省钦、吴省兰、苏凌阿、福长安、国泰、伊江阿等很多人。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和珅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什么呢?
和珅选择朋友,不但有标准,而且他的标准还很严格。
凡是他选中的朋友,一般都符合下面这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与他经历、背景基本相似的人。
二是官员中的无能之辈。
三是犯了罪错被自己抓住的人。
四是重要官员的家人。
适时打出同情牌
我们为人处世都知道,经历、背景基本相似的人,共同语言似乎更多一些,他们更容易成为知心的朋友。您想呀,就比如和珅上咸安宫官学时遇到的那些同学,他们能与和珅有共同语言吗?那群富人家的贵公子,能理解和珅这个无父无母的穷孩子吗?不成为对手就不错啦,不欺负他就不错啦,哪能成为朋友呢?
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和珅的经历、背景有两点应该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
一是和珅的童年时代很不幸。
和珅3岁丧母,9岁丧父。从小和珅兄弟二人只能寄人篱下,每天看继母的白眼生活,可谓童年不幸。
当然,这也养成了和珅独立的人格。孟子曾经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们往往是这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痛苦,也催人奋进。自立、自信、自强、谨慎、工于心计,这是成就和珅一生事业的基础,也是和珅最终能够得到乾隆皇帝喜欢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