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塾师 (第2/3页)
年式速射炮的所有设计参数,那我们就能彻底摆脱法日两国的限制,还可以一次性买下机床设备,自己组织生产。”
此事兹关重大,舒方德不敢擅自说话,就和宋彪提议道:“军座,您还是不能太着急,哪怕是受点窝囊气也得先和法国人斡旋。”
宋彪默默点头,将烟狠狠扔了出去。道:“算了,去见你父亲和陈宝琛吧。”
说完这话,他就径直走向舒家的正屋。
舒方德快步上前,提前将门推开,一进门就正在正屋闲谈的舒高立、陈宝琛道:“父亲。陈大人,军座来了!”
一听这话,舒高立和陈宝琛双双起身,正好宋彪也快步的走了进来,两人上前拱手作揖道:“见过总督大人!”
宋彪是第一次见到陈宝琛,稍稍多打量了一眼。身材清瘦,谈不上矮小,但也不高,未过六旬已是银发白须,脸色倒是红润,很有点特别。
宋彪和陈宝琛、舒高立作揖回礼,请他们都坐下来,道:“军务繁忙,来来去去都是急的要命的坏事,忙到现在才终于腾出时间,还请两位老先生不要介意,真的都是坏事,我心情也坏透了!”
陈宝琛和舒高立本来就不介意,听了这话,反而更是替宋彪操心。
陈宝琛感叹道:“总督大人身居三省,要与俄日诸国周旋,真是不易,国弱则无喜事可言,确实是来去都要应付坏事,下官深有感触。只是还请总督大人保重身体,不可一时气愤而伤了身子,毕竟这三省都只能仰仗总督大人一人而已,若大人不支,我等下官真将不知该如何是好。”
宋彪微微颔首,谢过陈宝琛的好意,道:“气坏身子还不至于,我还年轻,也不是那么急躁的人,只是有些事真的让人愤恨罢了,国家积弱,一无实业,二无教育,要工厂没工厂,枪炮弹药都要靠从外国购买,更无人才,办新政,举目所能望到的不过是这些人而已。国家之大,封疆万里,国民之多,四万万数,居然狼狈至此,心里想想都是恨啊。”
听了此话,大家心里都是很难过。
国哀至此,有识之士,谁不难过,谁能不恨呢!
舒高立则道:“总督大人,天色很晚了,还是先吃饭吧。”
“也好!”
宋彪点着头,一起邀请陈宝琛和舒高立上桌入席,这一桌菜都置于正屋西侧的西花厅,除了他们三人就只有舒方德陪同,负责斟酒倒茶,免得让两位老人家给宋彪斟酒。
热菜都在锅里回炉子,桌子上只有几个冷盘,还好屋里暖气大,酒也是温热的,宋彪就先凑活着吃点冷盘,喝两杯暖酒散寒。
三人刚坐下来,不久,舒家的两位儿媳和一位年老女佣就帮着端菜上来,舒萱也端了两碟子炒菜上来。
这几天忙的几乎没有一刻是能闲下来的,宋彪见到她才想起请她去文工团的事,几天没有听到回声,也不知道别人到底同意没有。
舒高立察言观色,干笑一声道:“总督大人,前番小女听得大人一席话,颇有报国之志,要做当今之花木兰,已经决意去文工团入职,她在美国求学之时,音律文采之课颇佳,前往文工团正是最为合适的去处,还能编译一些英文戏剧在团中编练,只是老朽就只有两个女儿,皆是视若掌上明珠而自珍,还望总督大人多加关照。”
听了这话,宋彪心里不免是很高兴的,今天怒了一天。唯独就是这个消息很让他高兴。
他笑呵呵答应着舒高立,又多看了舒萱一眼,舒萱笑眯眯的却不敢看他,拿着空盘子就跑了。
宋彪笑了笑,和陈宝琛道:“陈大人,我吃完饭就准备回军部开会,重新商议一些事。咱们就有话直说吧,不耽误时间。”
陈宝琛当即同意,道:“总督大人快言快语。好,下官既然来此任职,心中自然也是有想法。故而想先说一些话,若是有得罪和不敬之处,还望总督大人海涵!”
宋彪道:“没有关系,您先说吧。”
陈宝琛道:“下官以为欲办新学,当以教民为上,效法东洋,在各县置办小学,在各府置办中学,再在各省置办专科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各专科尤其当以师范为上,唯有先立师范,方能再立新学。”
舒高立当即赞同道:“陈大人所言甚佳,老朽也以为先办师范,方能广办新学。”
宋彪微微颔首。和陈宝琛道:“我曾和奉天巡抚荫昌大人谈及东北新政,都以为新政无非是五件事,一是建立三省银号,管理金融;二是发展农工商,创办实业,实现贸易顺差。使得白银内流;三是建立新政府体系,有效实施和推广新政;四是开垦东北,扩充人口;五是建立国民普及教育体系和广泛的专科教育,创办最好的大学教育。”
陈宝琛赞道:“大人说的极是啊,关东新政若能办好这五件事,那也就真有资格称之为新政了。”
宋彪从口袋里取出一封折叠好的信纸,拿给陈宝琛过目,续道:“我前些日子在俄租界周旋各国公使,晚上无所事事,就利用这段时间整理自己关于东北新学的一些想法,正好请陈大人过目。我以为,东三省置办新学,首先还是要立足现状,既要学美日英法诸国之长,也要合理利用本国之国情,走一条合适便捷之路。我打算在三省各村各屯各镇置办公塾,所谓公塾就是对应私塾这种传统采取公办教育之意,采取统一招聘塾师之法,在奉天、吉林和哈尔滨三地置办师范速成班,以三个月为期培训可广泛推行国民教育的塾师,由各省各府学政局统一发放月薪,筹办公塾,每一个公塾安置一到三名塾师,教授国文、历史、算术、地理四课,学制六年,凡六岁以上儿童少年入读一概免费,读满六年至十二岁,再到各县中学学习,各府另外创办新式高级中学,以及各专科学堂,在三省置办大学。如此一来,各省大约要创办一千余所公塾,需要塾师万人左右。只要能达到这个数字,三省儿童少年皆可入读,人人都能识字读书,至于能否再成大才,为国所用,那就要等他们继续进入各县学、府学深造之后才能知晓。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省钱和普及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