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两百四十九节 调整(1) (第2/3页)
铁十万斤,粗钢约三万斤。
仅此一地的生铁产量,换算成后世的标准,就是至少三万吨。
已经达到了工业革命前夕英国的全年生铁产量的总和!
但,这样的产量,对于中国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却是远远不够!
仅仅是军队,每年的生铁需求就是数十万斤!
而农业方面,起码数百万斤的生铁需求,则表明,南阳的重工业基地还远未成形!
而安东就更不用说了,哪里已经孕育着未来的中国式的资产阶级和殖民主义的萌芽。
但河南郡却是另外一个模板。
在没有开凿大运河的今天,河南郡的雒阳,就是天下南北交通网络的枢纽。
当年的商业氛围,自古就非常发达。
著名的成语‘债台高筑’,足以证明,此地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一个商业化的地区。
而近年以来,随着安东的大开发和南阳的工业崛起,河南郡的环境也越发的复杂起来。
先前,刘彻曾经派遣郅都坐镇当地,勉勉强强,镇压住了当地的地主豪强和贵族士大夫。
但郅都一走,当地的地主豪强和士大夫力量就重新抬头了。
看看重民学派吧……
人家都明目张胆的喊出了‘风可进,雨可进,县道不能进’,要保护私人财产安全了。
这在中国,至少在现在肯定是不可能的,也注定是一个笑话。
所以,刘彻打算让汲黯过去,好好教育教育他们。
同时,也有着锻炼汲黯的意思。
毕竟,能在河南郡站稳脚跟,那就说明,可以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了。
你还别不信!
这确实是事实!
有汉以来,历任河南郡郡守,但凡只要做出政绩的,最终都进入长安,成为朝臣甚至是九卿了!
从这个方面来说,河南郡就是西汉的魔都。
干好了,迟早可以入常!
不过,当地也是有名的马蜂窝,一个不小心,就要惹上一身麻烦。
雒阳人民,自古就傲娇的很!
汲黯自然知道,河南是一块试金石。
而且是天下成色最高的试金石!
所以,他立刻拜道:“请陛下准臣自兰台之中挑选幕僚和主官……”
刘彻自然不无不可的点了点头。
………………………………………………
半个时辰后,刘彻在宣室殿之中,见到了自己的三公九卿。
群臣恭身见礼之后,各自落座。
而刘彻则跟往常一样,拿起了各位九卿大臣呈递上来的报告看了起来。
现在,已经是夏五月了。
距离冬小麦的收获之期已经临近,所以,少府、大农和丞相府的报告,都是有关保障冬小麦收获工作的事情。
在关中,这倒不需要费什么力气。
因为关中有着整个世界最发达的官僚系统。
譬如,尽管距离冬小麦收获还有一段时间,但少府和大农下辖的官仓,就已经全部做好了准备。
从军队抽调的兵丁也已经全部到位。
但在北方和关东,这个事情无疑就很考验汉室的组织协调能力了。
毕竟,除了收割、征税和入仓外,还得加紧督促和鼓励百姓,种植大豆等作物。
随着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样的事情,也渐渐成为汉室政府的年度主要工作。
刘彻将少府和大农以及丞相府的报告看完,然后嘱托道:“民以食为天,诸卿要加强对燕赵以及代上地区的冬小麦收割、入仓工作的准备!”
“诺!”群臣自然俯首。
“以朕的意思,大农、少府还有丞相府,诸曹有司衙门,不妨各自派出一个小组,由诸司曹主官带队,分别奔赴诸郡国,督导民众……”
“诺!”对此,群臣都是没有意见的。
汉室可不像宋明,士大夫们不爱下基层,更不会觉得亲自去地方做事,有辱逼格。
恰恰相反,目前作为官僚集团的主体的黄老派和法家,都是很爱下基层的。
别看黄老派平时懒洋洋,做这种事情,积极性特别高!
历史上,汲黯就曾经多次下到郡国,主持赈灾和救济。
甚至为了赈济灾民,他不惜矫诏,拿着自己的命来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