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三节 官制改革(2) (第2/3页)
更大的灾难。
掐官僚脖子,想要官僚们甘守清廉?
那个不攻自破的联盟的尸体,就是对刘彻最好的警戒!
想要避免汉室也成为那个不攻自破的联盟,刘彻只能选择,加大和提高汉室官员的待遇。
此番官制改革的主要目的,也在于进一步收买和拉拢以及团结官僚。
还是那句话,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
而如何团结?当然要靠实实在在的好处。
总不能是空口白话一样的忽悠吧?
当然,怎么给好处,也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像是宋明那样,跪在地上舔文官官僚,希望这些大爷可以高抬贵手,帮一帮皇帝和天下百姓。
那是痴人说梦。
升米恩,斗米仇。
官僚集团只会不断的索求更多。
直到你无法满足他们的胃口,或者他们觉得,是时候换个新主子了。
思来想去,刘彻只能从商君变法以及后世的许多成功经验上吸取灵感。
而且,汉室官员的俸禄,确实是有些太低了!
就以九卿为例吧。
汉家九卿,按照制度,属于中两千石,即满两千石。
他们的年俸是两千一百六十斛粟米,月俸一百八十斛。
而九卿之外的其他两千石朝臣为真两千石,年俸为一千八百斛,月俸一百五十斛。
郡守和郡尉为两千石,月俸为一百二十斛,年俸一千四百斛。
好吧,也就说是,九卿这样的正国级领导人,大汉帝国政治局常委,内阁成员,与正部级的俸禄只差了粟米三十斛,与郡县级只差六十斛。
更可怕的是,汉家一个稍微大点的县令,俸禄为一千石,折合月俸为粟米七十五斛……
倘若将这个俸禄换算成钱。
以当前的米价核算,一个九卿,年俸实得两千石的九卿,其俸禄只有不过十万钱而已……
他的月薪仅为九千……
不及长安城之中一个有店铺的小商贾收入……
而郡守的俸禄,折算成钱,月俸不过五六千……
县令就更惨了,才三千来个五铢钱……尚且不及一个稍微合格点的木匠的工资。
可怕吧!
后世某个不攻自破的联盟,也是这样完蛋的!
国家领导人的工资,与一个普通工人、教授的工资,相差无几。
而一旦这个认知在官僚们心里被认知到,那么,他们一定会大声告诉世界:这样的国家,怎么不去死!?
大汉帝国,也有这么个病。
当然,这不能怪刘邦。
毕竟,刘邦也想不到有今天啊!
刘邦活着的时候,他这个皇帝,也未必能拿出百十万的五铢钱来挥霍,那个时候,国库里都穷的跑耗子了。
而且,当时米价特别高。
关中有一段时间,石米三千钱。
哪怕到了吕后时期,关中米价也常年维持着数百钱每石的高位。
天下米价的滑落是太宗孝文皇帝统治中后期的事情了。
所以,等到太宗后期,长安官场贪污成风,连宫廷之中,都是贿赂不断。
几乎没有不贪的。
改革的功臣,太宗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丞相北平候张苍,也做过中饱私囊,私相授受的事情。
武帝朝时,诸卿之中,除了公孙弘坚守了原则,不接受贿赂外,其他所有名臣,基本都拿过别人好处。
名将卫青,甚至曾经帮游侠头子郭解游说。
但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朝廷开的那么点俸禄,连家都养不了!
公孙弘清廉一生,结果是堂堂丞相,七十岁了,睡觉盖的毛毯都特么是旧的,在家里只能穿打补丁的衣服!
所以,刘彻即位后,就想法设法的给官员们发福利。
通过各种津贴和补贴等等名目繁多的福利,勉勉强强,算是将帝国官员的俸禄,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至少,有了这些津贴和补助,他们养家糊口,并让子女过上相对温饱有保障的生活足够了!
但仅仅是这样,远远不够!
千里当官,除了理想和抱负,更多的人是为了富贵而来的。
老话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