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诺贝尔奖的希望 (第2/3页)
习。
其实仔细看看就会知道,那些成果都是日本科学家几十年前做出的,日本诺奖得主拿奖的时候已经基本都是老头子了。
2000年后,日本由于搞宽松教育,教育已经垮了。
想拿诺贝尔奖不仅需要足够重量级的成果,还需要时间。
全国上下不知道有多少科研人员为此努力,可是几十年仍然没有突破。
黄副总无论如何不相信,他们能拿到诺奖。
杨东升不理黄副总的怀疑,继续道,“另外我觉得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碳质新材料这个名字太长了,也太拗口了,最好改个名字!”
“改成什么?”
“石墨烯!”
安排好一切,杨东升去实验室看了一下材料的主要发现者,也是第一署名人安德烈·海姆。
安德烈·海姆出生于苏联西南部小城索契——这里是前苏联的度假胜地,也是后世俄罗斯冬奥会的举办地。
1987年,安德烈·海姆在苏联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获得科学候选人学位——相当于博士。
毕业后,安德烈·海姆进入苏联科学院微电子技术研究院工作,但是由于该研究院设备太落后,三年后,安德烈·海姆跟很多苏联科学家一样选择了出国。
之后三年,安德烈·海姆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巴斯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辗转。
安德烈·海姆的身份一直非常尴尬,他虽然出生在苏联,在苏联长大、上学,并得到了第一份工作,但他的父母都是德国人——准确的说是东德人。
后来出了国,到了英国、丹麦后又因为之前在苏联的履历备受排挤,三年时间换了三所大学。
而在苏联的成长经历,也让安德烈·海姆本人也看不惯欧洲某些做法。
离开哥本哈根大学后,安德烈·海姆去了荷兰内梅亨大学,并成为了副教授,但他又认为荷兰学术体系充满官僚主义。
杨东升大肆挖欧洲各国的墙角,尤其是来自东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