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有关战争的逻辑判断 (第2/3页)
。”
赵嘉仁心里面一阵失望,他的部下没打过什么败仗,所以骄兵之气不由自主的就冒出来了。以李鸿钧这样老资格表现出来的水平,赵嘉仁完全不敢把方面重任交给他。本来不想和李鸿钧再多说,不过赵嘉仁心里面忽然想再尝试一次,他继续说道:“来不来打,会不会死,那是蒙古人的决定。我们考虑战争不能这么考虑。我们自己是根本,必须以我们自己拥有的实力为出发点去考虑,而不是把我们的想法去想象敌人会怎么想。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最后一句是用了《孙子兵法》里面的话,李鸿钧没听懂。他面露疑惑,却没说什么。倒是刘猛开口问道:“太尉,这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听刘猛问出这句话,李鸿钧脸上露出释然的表情。赵嘉仁就解释了一下,“打仗时候自己要尽量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要能抓到敌人会失败的机会。”
刘猛想了想,忍不住问道:“那什么叫做不败之地呢?若是我们自己不能拼命,自己不能奋战,什么仗都会败啊。”
“呵呵呵。”赵嘉仁干笑了几声,没有立刻回答。这反应不是因为刘猛说的有什么问题,而是刘猛说的太对了,赵嘉仁此时不想立刻表示对刘猛的认同。因为在这十几年中,他见识过太多嫉妒导致的没必要的损失,甚至是悲剧。
人是很容易就嫉妒的,特别是在自己理解有限的领域中。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能说出这话,证明老头子是个知道该怎么去学习的人。
见贤思齐,是人之常情。然而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而绝大多数人其实不会承认,自己就是个白脖,连热闹都不会看。可这些人的悲剧就在于,身为白脖的普通人会‘谦虚的认为是外行’。这就完蛋了。
‘知道份子’与‘知识份子’间的巨大差别就在于此。
见贤思齐,接下来就是求而不得,再接下来就是生出负面情绪,负面情绪触发人类‘消灭否定自己正确’的本能反应,最后就变成了悲剧收场。
赵嘉仁有过很丰富的经验,如果此时他赞同了刘猛,李鸿钧就会认为赵嘉仁在否定李鸿钧,实际上赵嘉仁自己并不想去否定任何人。对李鸿钧来讲,在他成为知识份子之前,他很容易就会‘爱屋及乌,恨主及仆’。这不是李鸿钧的错,因为人类的思维模式就是类比法。
譬如李鸿钧遇到一件令他无比痛恨的事情,此事中有三个存在。无论再次见到这三个存在中的哪一个,他的思维都会因为类比而引发痛苦。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人类思维的模式,必须是个唯物主义者,也就是说知道自己的情绪都是基于肉体的反应,知道自己其实很容易屈从于肉体,而肉体的反应又让人们认为这是‘本就应该’的反应。
赵嘉仁作为一名心理医生,他必须知道这些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