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八章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第2/3页)
进自己的学说知识、保住先贤智慧之传承的同时, 也思索乱世为何会到来,之前的思想和制度的缺陷又在何处。
所以这也就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观点,喜欢通过和别人的论道来改进自己的不足, 而不是因陈守旧,坚定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不思变通。
现在关中的学术,观点新颖,甚至有些激进,江左这边也采取和关中相同的表达方式,不再是一次次坐而论道, 同样选择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观点, 有据理力争的,有谋求合作、互引为知己的, 好不热闹。
这般其实已经类似于百家争鸣的场面, 自然为报纸带来了更多的销量,说到底,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百姓还是不认字的, 真正对报纸有需求的还是那些世家子弟, 而他们也一样是某个观点的支持者或反对者, 自然也会殷切的期望能够得到同道中人的响应或者对手的答复。
正是借助着这一次次学术讨论,关中的报纸才能在江左稳稳的占据销量的高处, 而和关中之间没有什么消息往来的本地报纸,被死死压住, 只能被迫接受关中报纸的“指导”,乃至于图穷匕见的收购。
乌衣巷中的世家们,之前也已经意识到了这样可能带来的影响,但是取缔关中报纸只会引起那些兴致勃勃的学者们更大的反对浪潮。
尤其是这些所谓的学者······不但在民间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且还都是十足十的喷子。
乌衣巷中诸公,可招惹不起。
否则稍有不慎就遗臭万年了。
杜英叮嘱道:
“报纸上的报道,还是要遵循如实的观点,尽量要让当事人来发声,而不是报刊替他们发声, 比如这一次劝导流民北上,就要以流民的名义和口吻, 听取他们的意见。
我们第一次组织流民北上,肯定会有很多工作不足的地方,这没有什么需要遮掩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样才更加真实,也便于我们后续追踪报道对于那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由此,才能够让天下人意识到, 关中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