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我才是首相! (第2/3页)
试?
还是根据日常的表现?
都没有。
连国子生要不要去入学听课,都没有规定。
如此一来,国子监的解额慢慢就成了关系户的囊中之物,久而久之,国子监的名声也就跟着臭了。
就跟那广文馆一模一样,成了权贵子弟的镀金之地。
这一次,丁谓丝毫没有给王曾插嘴的机会,李杰的话音刚落,他就立刻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高呼道。
「陛下圣明!」
看到这一幕,王曾不由暗自摇头,心中的鄙夷又多了几分。
不过,鄙夷归鄙夷,该表示,还是要表示的,丁谓刚说完,他也跟着站了起来。
「陛下圣明!」
在众人的马屁声中,李杰和刘娥先后离开了承明殿。….
等到他们走后,在场的朝政也相继散场,开会归开会,但当天的政务,也得处理。
……
……
……
午后。
宝慈殿。
吃过午食后,刘娥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开口问道。
「六哥早有胸有成竹,为何不在承明殿上,直抒胸臆?」
如今,两人的关系远甚往昔,很多事情,李杰都没有刻意隐瞒刘娥。
关于兴学之议,李杰和刘娥已经不止一次讨论过,而且他还给出了具体的办法。
学校必须于科举取士相结合!
这是首先要考虑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后世高考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古时的科举,两者皆是贫寒子弟改变命运的重大际遇。
北宋现在的情况是,科举和学校几乎没什么关系,在不在学校上学,根本就不影响参加考试。
参加科举的学子中,自学,家学,族学,外出游学、求学的比例,反而更高一些。
这种现状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
或者,不利于人才选拔。
取材的标准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德才兼备,毫无疑问,科举是能够筛选出有才的人。
但德行这东西,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考察。
而学校,便是一个很好的考察地点。
故此,李杰在和刘娥讨论兴学之时,提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学子必须要在官学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