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五章 出彩 (第2/3页)
但同样也显出了对于某些地方因为考虑到经济而不注重农业而产生的担忧。
“皇爷,诸位大人? 我大明地大物博? 但各处水土人文皆有不同,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臣以为许多事同样也是如此。我大明复兴于江南? 江南一地历来为各朝财赋重地,但江南一地除去江苏、安徽部分地区之外? 闽浙这边山地众多,却非产粮之地。再加上这些地方临海? 故又商业发达? 民间多有经商风气,同时也因此有种桑养蚕的习惯,而此也造成江南丝绸的名气。此外,山地不便于农作? 但便于茶树生长? 天下良茶过半多出自其两省,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这,曾逸书顿了顿,抬头看了眼朱怡成,朱怡成的表情很是平静? 似乎在鼓励他继续往下说。
曾逸书继续道:“有道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三者均衡,缺一不可。但此事也需根据实际而来? 不可一意强行否之。臣以为,朝廷需把握其平衡才是正理。至于光州之事? 臣花了些时间了解了一下,目前不仅是光州一地? 其余地方的确都有一些毁田改种的情况? 不过目前暂未产生太大影响? 只是以至地方粮价因为毁田而有所上涨。但我大明如今粮食每年由海外输入数额巨大,由此可见保持地方平稳是没问题的。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董铭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一味以海外输粮毕竟不是正途,一旦海外有变,或地方发生些什么,远水救不了近渴,或有麻烦。”
“曾大人的意思是支持工商,又或反对地方毁田?”听到这,孙嘉淦忍不住插问了一句话,相比何显祖,孙嘉淦的性格比较强硬,而且他又是从地方官员做上来的,对于民生问题他尤其看重。
这也是他何显祖的不同,而现在曾逸书说了这么一大通,却依旧未能明确表态,这有些让他坐不住了。
“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