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6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6章 (第2/3页)

,最终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或者历史是这么说的(而且,当然要提醒“净挑好的来说”的读者:我们需要考虑没有任何实用性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起初,没有人知道怎么处理这些装满电路的巨大箱子,它们既笨重又昂贵,除了数据库管理以外,在其他方面应用都不太广泛,只是比较善于处理大量的数据。这好像是人们出于对技术的狂热而需要发明的一种应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会记得那些神秘的打孔卡片。后来又有人引入了控制台,使用键盘,在电脑屏幕的辅助下输入信息。这当然推动了文字处理的诞生,计算机也因适用于文字处理而迅速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微电脑诞生后。这种电脑用起来很方便,但直到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应用融入进来,它才真正发挥了自己的效用。现在到了第二阶段,也就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罗纳德·里根沉迷于与苏联冷战的时代,由美国国防部旗下的一个研究部门美国国防部先进项目研究局开发的。其初衷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军事通信网络设备,从而让美国在全面军事攻击中能够生存下来。这当然是一个好主意,但个人电脑配上互联网则给我们带来了社交网络、破碎的婚姻、更多的书呆子,让一个后苏联时代的人产生了社交障碍,连配偶都找不到。这一切都得益于里根的反核和平运动中美国纳税人的钱(或者说预算赤字)。

    所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向前发展的箭头,而且一往无前。尽管科学在计算机的发展旅程中还是有所作用的,毕竟计算机技术在许多方面都得依靠科学;但是,学术科学绝对无法预设计算机的发展方向,事实上,学术科学是在一个不透明的环境中,受制于机会性的发现。计算机的发展史上写满了大学辍学生和早慧的高中生的名字,每一步都充分显示出发展的自主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看到的一大谬论,就是使整件事听起来具有不合理性——这个不合理性就在于,当一个免费的选择权交到我们手上时,我们却熟视无睹。

    我们从一位睿智的观察家李约瑟的作品中就能看出,中国可能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故事,李约瑟揭穿了不少西方观点的谬误,而看到了中国科学的力量。尼达姆的传记作家西蒙·温彻斯特曾引用了汉学家伊懋可对这一问题的描述,原因在于中国没有拥有,或者说不再拥有他所说的“欧洲人自由探索、改良改进的狂热”。因此,虽然中国人拥有发明纺纱机的所有技术,却“没有人去尝试”——这是知识阻碍了可选择性的另一个经典例子。中国可能需要一个像史蒂夫·乔布斯那样缺乏大学教育但却积极进取的人,利用天时、地利完成时代的使命。我们将在下一节看到,正是这种不墨守成规的实干家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我们会研究两个案例,第一个是工业革命,第二个是医学。首先让我们揭穿关于工业革命的一个因果迷思,即对科学在其中的作用的过度渲染。

    工业革命

    知识的形成,甚至连理论的形成,也得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你忍受枯燥的学习,并牺牲做其他轻松工作带来的自由。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