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安南归顺设省 (第3/3页)
把大量炮灰军队送到你枪炮下送死,只是为了消耗你的弹药……
那么楚军对此也是没什么很好的办法,只能是打完弹药在舰炮的掩护下跑路……
毕竟总不能和土着傻乎乎的拼刺刀吧!
所以,大楚帝国在安南不少沿海从城市的租借地里的驻军以及民商们都没有进行撤离,反而是大摇大摆的来一个顽抗死守!
反正后头有着众多各种贸易公司的船只,还有着海军的战舰可以提供随时的增援和补给。
他们有充足的信心挡住当地土着的反扑!
实际上,他们的担心有些多余!
因为当大楚帝国正式对安南动兵的时候,叛军自己就先傻眼了……
尤其是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安南北部的一支叛军主力,一共三万余人被大楚帝国的第七十三混成团干脆利索的击败后,就更是傻眼了。
说起来,这还是安南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在战场和楚军交手,然后他们就选择了傻乎乎的正面对抗……
如果是有经验的暹罗人以及缅甸人,他们除非脑子犯抽了,否则的话绝对不会把军队拉倒平原上,然后摆开阵势和楚军来一场面对面的作战,这就是找死……
而且他们也不会玩什么守城作战,而是会化整为零,放弃城市,退入山林和楚军周旋,通过频繁各种小规模的袭击等迫使楚军退兵什么的。
傻子才和楚军玩正面作战!
而安南叛军北路军的将领,就是这种傻子,没见识过楚军正面作战,一味的信奉人比武器更重要,觉得只要自家军队足够勇武,就能击败楚军这种不正义的,邪恶的侵略者军队。
然后他们就在战斗刚爆发的时候,就看着漫天飞舞的炮弹目瞪口呆,然后看着己方阵列中持续的爆炸而绝望!
他们……甚至都还没有朝着楚军正面发起冲锋!
他们,甚至连对面楚军列阵步兵的面都没见着,他们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发挥不知道有没有的勇武,就在楚军的勐烈炮击中崩溃了!
说真的,这也是楚军最近这几年来,打的最顺畅,或者说敌人最傻的一次大规模作战。
楚军的几十门火炮都已经摆开了,无数榴弹都准备妥当了,但凡了解楚军作战模式的敌人,都知道别傻乎乎列出密集横队上前了,不然要挨炸了……
但是对面还竟然还傻乎乎的列出密集横阵慢慢向前挪动……看那样子似乎还想要用火绳枪和一堆长矛和楚军玩线列作战。
结果楚军的将领一看对面犯傻了,自然也就不客气了,等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后就放开手了打。
然后那些安南叛军就变成漫山遍野的溃兵了……
这一战的溃败,直接导致了围困升龙的安南叛军大撤退!
这个时候他们那里还顾得上围困升龙啊,再不撤退,就要被楚军打脸上了。
这升龙都不围困了,其他一些小殖民地就更不围困了,这些叛军们忙着调集兵力,忙着想方设法挡住楚军的主力呢。
而说是主力……其实楚军在安南的战役里,动用的地面兵力没多少,一共有四支主力,分别是广宁派出了两个混成团,加起来万人左右。
金兰湾派出的一个海陆军混成旅,六千多人。
再有就是九龙江府方向派出的一个加强营,一千六百多人。
全部兵力加起来,大概就一万八千人。
哪怕再加上驻防各地殖民地的一些乙等或丙等部队,总人数也就两万人出头。
这两万人兵力,对于大楚帝国的庞大总兵力而言,连零头都算不上!
楚军打准格尔的时候,一线主力都动用了二十几万。
如今在北方筹备的北方战略,预计使用的兵力也得十几万。
但是在安南,楚军只动用了两万人出头的兵力,而且没有任何一支甲等战备部队,而是以乙等常备师为核心,丙等守备部队为辅。
然而这样的兵力,收拾些许安南叛军已经足够了。
毕竟这些安南叛军,他们自身其实也不咋地,各部混乱,没有统一的指挥,甚至他们内部也有不少的争论和矛盾,在叛军北路军的三万主力和楚军交战的时候,围困升龙的好几万叛军可是纹丝不动……根本没搭理友军的求援。
武器装备更不用说了,火绳枪虽然有,但是不多,火炮只有少许三磅左右的野战炮以及老旧的短管炮。
这样的叛军,其实哪怕放在任何一个正常的封建国家里都不足为虑,至于为什么在安南这边打的当地郑阮两家苦不堪言……只能说郑阮两家人心尽失。
大多派出去围剿叛军的官军,出征后没多久功夫就变成叛军了,由此可见,安南的当地中下层乃至上层权贵们,是有多么的痛恨郑阮这两家卖国贼……
升龙城之围,因为当地叛军的主动撤退而解除。
第三天后,大批楚军士兵们就进入了升龙城。
而此时的升龙城气氛也是有些尴尬,一边是欢歌载舞,一边是哀嚎痛苦!
欢歌载舞自然是大楚帝国位于升龙城里的租界地,当地有一千多侨民以及驻军,这些人自然对帝国大军的到来欢喜不已。
同时租界地里,还有大量的郑氏家族的成员以及跟着郑氏一起卖国投楚的官员等。
这些人看到帝国大军后,一个个都是欢喜不已,他们终于不用担心被叛军砍掉脑袋扔进红河里了!
而升龙城的另外一边,很多直接或暗中支持叛军的权贵,中下层人员,则是如同天塌了一样,他们之中很多人看见排着整齐队列入城的楚军时,不少人都是面露恨意的。
不过更多的还是麻木!
叛军退兵,楚军入城后的升龙城,也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郑氏家主直接以帝国臣子,升龙巡抚的名义,接受了天使的召见。
随后,郑氏家族下令对城内的叛军余孽、间谍进行全城搜捕,以全面肃清顽抗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