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江上的日与夜 第136章、仅此而已 (第3/3页)
素的人,再醒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他们至少活了下来,沈如松亲眼目睹到赵思被伏在树冠上的匪军打成筛子,看到炮兵排在爆炸里化作飞灰。比起死人,活人格外有什么好说的呢?
大家讲起战斗的前前后后,想念着牺牲战友的点点滴滴。牺牲士兵已经下葬了,夏天气温高容易腐烂,他们都在辐射水里打滚过,辐射性不低,早已就火化了,骨灰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葬在延齐军人公墓,一部分交给家属,还有一部分,会放在龙山天门的阵亡烈士纪念碑里,那一整块山壁,都是重建以来牺牲了的将士骨殖。
没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人们坚信,地表总归是要重建的,落叶总是要归根的,而龙山地下城早晚会封存,那么就自然而然变成了英灵的永恒墓地。
大家说话声音都不重,说到战友的牺牲细节时,变得不免哽咽。
病房里轻轻的啜泣声,是徐胜男,她抱着肩膀,用崭新的军服衣袖擦着眼泪,李皓用还完好的右手轻轻拍着她的后背。他被咬掉了两根手指,他刚才便在开玩笑,说自己很倒霉,如果多咬掉一根,他的服役生涯就结束啦,就会判定为轻度伤残人士送去国营农场,分到基建兵里去,左拥右抱舒舒服服地走完剩下的服役日期喽。
大家对他的调侃抱以苦笑。
国营农场,军需农场,哪儿又是什么人间天堂吗?
广袤大地,只有拖拉机才能耕种动辄数十上百乃至上千公顷的土地,拖拉机需要柴油,但宝贵的柴油到底是优先给生产粮食的拖拉机,还是保卫疆土的坦克军车,这个问题永远没有正确答案。就像战争永远不会在你想要的时间爆发,春种秋收有战事,那么原定供应给拖拉机、收割机的柴油就会被挪用。总要插秧总要收获,总要有人去做。
生产就是战斗,这种艰苦,已然体验过,又何必额外去说?
大家又开始说班长和周垦龙是多么命大,两个直接挑战红尸鬼的勇士还是好端端活着,虽然“好端端”有些勉强,但全须全尾活着就很好了。
沈如松与杨旗对视了一眼,他们倒没什么可回想的,被尸鬼蛮力甩飞,外骨骼保了一命,战场上子弹不长眼,肚腹四肢钻个眼又能如何?
至于杨旗,是他循着刘薇薇的指引,在一个树洞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沈如松。然后有了今天,睡在病房里,与人讲述着战斗故事,情绪悲痛或是调侃,可以有资格絮絮叨叨这一切。
这是很曲折的故事吗?其实并不是,战斗,这什么都不算,许多战友永远留在了珲江边,哪怕是留守在北琴基地的驻军,又有多少能在弹药库惊天动地殉爆里活下来?
沈如松觉得自己只是很简单地走了运,活了下来,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