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六章 次周末(3/4)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十六章 次周末(3/4) (第2/3页)

人戏…”

    “其实导演的权力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媒体喜欢把演员、导演揪出来,其实很多时候,演员是制片人或赞助商选的,演技差还不能动…”

    “沈导演也一样吗?”

    “他是例外!”李淳插话:“他从来不出席酒会,私底下也不跟那帮人打交道的,选角的时候想用谁就用谁,不用顾忌别人的看法!”

    ……

    沈长林选角真的不是想用谁就用谁,也不是根据角色挑选演员…

    至少早期不是这样。

    以前,他选角是要考虑演员知名度的。

    《绣春刀》为什么是邓朝?

    《大人物》为什么是吴景?

    《夺宝联盟》、《魔盗团》、《伸冤人》…

    一直到《八佰》,才逐渐只考虑角色合适程度!

    顺便考虑演员的人品啥的。

    这一切还得加个前提:是自己人。

    他还是对电影有尊重心态的,虽然把它当成事业,但采用的是大众可以接受的手段…

    ‘大IP+小鲜肉+流量’这种模式,他是首创者——《左耳》、《匆匆那年》上映日期甚至比《小时代》还要早!

    《左耳》拿了接近6亿票房,比《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还要高;

    《匆匆那年》直接拿了8亿票房,直接把柳施施推上单片票房最高女演员地位;

    但他没有滥用…

    这两部之后,立刻调转方向,长林影视只出品大投资的作品…

    当然,天下娱乐继承了这种模式,不过天下娱乐跟长林影视共用编剧团队,所以天下娱乐出品的青春娱乐,包括泛IP打造的作品,口碑是及格的!

    但投资市场可不认剧本,尤其是热钱涌入之后,很多外行人收获的信息跟真实的专业的市场是不一样的。

    还是那句话:电影从策划到定档上映,至少要两年,投一部电影,如果是外行,就是在赌博,相当于去判断两年或者许多年后一只股票涨还是跌。

    还有一些‘专业’的,他们想掌握盈亏——一个文艺作品的好坏标准取决于专业,但专业并不意味着卖座。

    他们更希望事情能简化成“1+1+1=3”这样的公式,最好能找到一个X元素…

    好电影的标准是好故事+好演技+好制作。

    但是在市场上,大部分时候,好故事+好演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