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居安思危 (第2/3页)
战那次不能算是皇帝的原因,只能说是“历史遗留问题”。
但是,皇帝怕的也是老天给脸不给脸的问题。
老天给脸了十一年,万一今年真如楚清在日录中写的那样,翻脸了呢?哪有年年风调雨顺的?
而这不是不可能。
庆德皇帝记得在当上太子之前,曾有一次大的蝗灾,那一次的灾害范围极大,遍及整个大宣国北部。
导致朝廷整日争吵不休,国家也动荡不安,父皇甚至下了《罪己诏》,当读到“万方有罪,在于一人”时,父皇甚至哽咽。
那不是父皇真的内省自罚,而是发自肺腑的屈辱!
虫之皇凌驾于人之皇,到底谁是天子!
藐视王权者,斩草除根,可是,谁能把蝗虫斩草除根?!
遍读古籍,可知蝗虫恐怕比人都存在得久远,历代皇帝都没能灭绝它们。
登基十一年没有大灾害,这只能说是幸运。
谁又知道幸运的时效有多久呢。
“蕴蓄啊,你也说居安思危,”皇帝说道:“水旱交替,易起蝗灾,应当早做筹谋啊。”
刘聚不言。
他对于农事只限于纸面上的分析,所谓“掌管钱谷”,他看到的只是数据:全国土地类别、农田管理、各地收成、农业税额制定等等。
并非像楚清那样,能在田间地头走走、看看,有直观的认知。
一些流传在民间的农谚他了解得不多,也没有深入研究过。
他认为,农谚这种东西,有很大的地域性。
就他所知,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水质、气候的差异,使得这些所谓的“农谚”只能局限在部分地区,他认为各地应该有各地的说法。
比方说,关于端午节,他就听过不同版本的农谚:“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还有“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类似这种相互矛盾的农谚,在各地呈报的奏折中均有过引用,实在不足以做参考,不能一言以覆之。
见刘聚不言语,皇帝也知道想从这个“刘老抠”手里划出银子不容易。
当然,这也是他看重刘聚的原因。
这人把得住钱,自己也不贪,名字还好,名“聚”、字“蕴蓄”,瞧瞧,妥妥的钱袋子嘛!
不过皇帝觉得自己今天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