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571支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571支招 (第2/3页)

是如此,而不是单纯风闻奏事,那他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手段也是不耐。

    有本事,能弹劾人,还会巴结逢迎,来日还真可能让他起来。

    但是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欧阳一敬的打算还正中下怀,合了裕王殿下的意。

    想到这几年欧阳进京后,自己还真没工夫关注他,帮他升官,或许这也是个机会。

    反正自己不打算出手,就让欧阳一敬出马,把他打造成裕王府第一“讼师”,好像也不错。

    “司直兄,听闻当初你读书时,还跟着城里那个,叫什么的讼师学过两年。”

    时间有些久远,都十多年前的事儿了,魏广德有些记不大清楚。

    要知道,那会儿魏广德应该还没穿过来,又是住在崩山堡里,对县城的事儿自然不知道。

    他都不知是从哪儿听来的,反正有印象,说欧阳一敬在中秀才前,好像给当时彭泽第一讼棍当过手下,学会了一嘴能言善辩之才。

    讼师,可不就是靠嘴皮子和人对簿公堂。

    当然,堂下也有很多私密,不过这些就不一定是他能接触到的了。

    魏广德的话,听到欧阳一敬耳中心里就是一惊。

    多少年的事儿了,虽说这算不得什么秘密,可总归被人提起也不好看。

    须知,这年头的讼师可不是后世的律师,在西方世界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这年头,当讼师的地位可谓低到极点,乃是地方官员最讨厌之人。

    很多看了后世影视剧,就觉得似乎地方上的官员应该很喜欢和讼师打交道,毕竟可以和气生财,其实不然。

    讼师肯定是读书识字的人,但大多也是科举失败的人,欧阳一敬当初会进入这个职业,也和他连续数年冲击院试失败有关系。

    科举走不通,那不就得另寻出路。

    只知道一味死磕科举,那是脑子读傻了。

    当然,也有老来时来运转之人,比如范进,年轻的时候死活考不上,到老都快退休了却是连战连捷,最终金榜题名。

    当然,这是,可也有真人真事发生在他们左右。

    别的不说,就昆山归有光,别号震川先生,32岁中举,参加会试八次落第,今年终于是让他考上了,这就是现实版的范进中进士。

    继续说讼师这个职业,他们懂得朝廷律法、公文格式,但又没经过专业训练,似懂非懂,所以造成讼师良莠不齐。

    明朝是个典型的“小政府”,可不会像后世那样建立许许多多专门的部门,应对各种民生事务。

    到了地方上,一县之地最大的就是县令,虽然下面也有六房辅佐,可终究政法一肩挑,什么都要管,难免精力有限。

    明朝对各类纠纷和案件有个简单的分类标准,那就是家长里短由民间自己协调,比如乡间偷鸡摸狗、打架斗殴一类的小事儿,就由里长、村长、族长一类的人从中调解,不用上诉到公堂。

    而只是对死人等重大案件,才会由官府受理查办。

    不过讼师这个职业要赚钱,当然就不能这么简单处理,那是想法设法要让涉案一方不服,主动上告,在诉讼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才有钱赚。

    讼师这样的举动,按今天的说法叫做保持法律的公正,不过在大明朝,特别是地方官看来,那就是没事儿找事儿。

    大明朝是农耕社会,“农,天下之大本也”,统治者最希望的是人们固定在土地之上,安稳度日。

    如果频繁诉讼,而且当事人能通过诉讼取得利益,那么其他人争相效仿,长此以往,人们的心思就会用在如何通过圆滑手段不劳而获,最终造成荒废农桑,动摇国本。

    所以,从官方层面,自然不会给讼师这个群体好脸色。

    影视剧里,和地方豪强联合起来欺负弱小,勾结官府什么的,在现实中其实很少见。

    为什么?

    因为地方士绅豪强家族,本就是读书人,见识自然不少,加之社会地位高,本就和官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哪里需要讼师牵线搭桥。

    所以,讼师代表的,大多数穷苦,无权无势人家的利益。

    当然,也有不良讼师私自收取对方财物,坑雇主的存在,不过这样的人不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