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667广德之野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667广德之野望 (第2/3页)

和给事中,这些官员品级较低,却拥有监督和弹劾高官的权力,而且喜欢事事都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基本都是反对意见,只知道揭短不知道建言。

    第二条振纪纲的目的,不仅是希望朝廷恢复原本的律法,更是对嘉靖皇帝当政四十多年时间里,赏罚不明,凭他的喜好,将大臣们升官或下狱这种行为进行的批判。

    有罪无罪,全在皇帝一念之间,有司形同虚设。

    之后的重诏令,就是要求各衙门接到了命令,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毕。

    如果完成不了,就要局面说明理由,并拿出解决方案。

    对各种命令要登记造册,完成后勾销。

    没有完成的,要追究责任,根据官员完成任务的效率来考评优劣。

    张居正的办法就是斩断各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接到了命令就必须给出严格的说法,然后按照你的说法监督你执行,谁也不许消极应对。

    换种说法,就是通过标准的文件格式来明确责任,量化任务,既便于督促,也便于考核。

    第四条的核名实,国家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靠名气判断人才的方法,会造成那些踏实做事的人得不到晋升,相反那些夸夸其谈的我,往往能升官。

    长此以往,大家都不愿意做事,办事效率低下。

    对于任满一定年限的官员,要进行精准考核,综合其各方面的政绩,按照“称职”、“平常”、“不称职”的等次,调整职位,奖罚名爵。

    在这其中,张居正尤其提到佐贰官的升迁,九年考满的官员,说明能力很强,就应该给予在本部升迁,而不是衙门之间相互调动。

    第五条固邦本,其实就是解决财政窘迫之道。

    财政是国之基石,老百姓的经济状况和合理的税制,又是国家财政的基础。

    嘉靖朝的后十多年严嵩把持朝政,疯狂贪腐,嘉靖皇帝潜心修道,不问政事,民穷财尽。

    地方豪强兼并田地,将赋税负担转嫁给底层民众,使国家财政雪上加霜。

    张居正希望抑制豪强,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主张厉行节约,崇尚简朴,以民为本。

    当然,每次看到这条时,魏广德的目光都会在那段所谓的名句“攘外必先安内”上盘桓片刻,不过这次,魏广德虽没有移开目光,却是直接闭上眼睛。

    这条最后几句话,魏广德似乎闻出了一丝血腥味。

    隆庆元年时,因为国用不足,都察院派遣大批御史赴各地分道督赋,也就是催收各地赋役。

    而张居正已经知道,这样做的结果,“若求其害财者而去之,则亦何必索之于穷困之民,以自耗国家之元气乎”。

    “今欲措理其道何由,今俗侈糜,官民服舍俱无限制,外之豪强兼并,赋役不均,花分诡寄,恃顽不纳田粮,偏累小民。”

    魏广德猛的睁开眼,眼睛不由得盯住其中一段。

    “偏累小民。”

    魏广德似乎已经觉察到,张居正在写这一事时,或许他对弥补朝廷亏空一事的目光,已经从“小民”身上移开,“穷困之民”何必索之。

    张居正在这里,把大明社会区别成三类,官、民和小民。

    其中各自指代非常清楚,魏广德自然一看便知。

    只不过他也很狐疑,张居正这是打算把“生财之道”打到“官民”身上了吗?

    他打算怎么收?

    正篇奏疏里,都没有丝毫提及,为此魏广德还重新把奏疏翻了一遍。

    他之所以如此重视此事,根本原因还在于他除了一点来自后世的见识外,并不比张居正、陈以勤等人聪明多少。

    既然没有经天纬地之才,魏广德也就不打算去充这头大象。

    如果自己入阁,该入阁执政?

    像张居正那样,把自己搞死,他当然不愿意。

    可是,更重要的是他不想因此给张居正任何机会治罪。

    张居正执政时期,他可以说权侵朝野,即便是皇帝都要听他的。

    在魏广德印象里,据说因为皇帝字处理朝政上和他意见有些相佐或是有点迟疑,他张居正就敢给皇帝脸色,让皇帝不得不屈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