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781首提摊丁入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781首提摊丁入亩 (第2/3页)

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

    赋税一律征银,用货币取代实物和力役,差役由政府雇佣。

    同时改民收民解为官收官解,从征收到押运均有官府承办。

    由此,百姓在地方上缴纳税银后也不用走上几百里路,把赋税运到指点地点,这可是省了许多的事儿。

    当然,这一制度在南方比北方好执行的原因也正在此。

    南方气候温暖,田地里农活远比北方多,可以说一年四季农户田地里就没多少空闲的。

    农民自然不愿意耽误时间做这些事儿,现在好了,可以节省出时间继续忙地里的事儿,官府包原了接下来的活计,多花钱也是应该的。

    而北方,农闲时间则较多,官府推行此法,若分摊不均,农民自然不甘,由此极易引发民变。

    说白了,这就是地域差别引发的问题。

    南方田地产出多,而北方则少,大明税制原则上都是统一的,当然个别地方因为朱元璋的缘故,较周围重一些。

    但抛开特殊情况不谈,税率其实一样,这就导致南方农户在承担相同赋役后还能勉强够活,而北方农户则生活困窘。

    明末,因为摊牌农税被定为南北一样,导致北方农民因活不下去揭竿而起,纷纷起兵造反,而南方则相对安定,就是这个道理。

    这次,魏广德就着重把南北土地产出差异告诉隆庆皇帝,让他心里有个底。

    虽然明朝的皇帝现在还保留着春耕祭祀的仪式,可对于土地属实没什么概念,只以为土地一样,最多就是平地和坡地会有些许不同,却没有意识到南北土地产出差异巨大这个细节。

    不过应该承认,当初朱元璋划分天下府县,以此定下来的税额其实是科学的。

    虽然现在有些跟不上时代进步,可并不能否掉他思路是正确的,只不过是明廷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修改。

    想想为什么会出现崇祯二十三年的黄册,就知道原因了。

    从建国到亡国,大明几乎就是一成不变,从青壮走向衰亡,必须佩服朱元璋,设计的制度居然能延续近三百年国祚,也实属不易。

    “按你说的,就算是在江南施行后,再推行到北方,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问题。”

    隆庆皇帝不傻,魏广德又说的深入浅出,自然一下子就明白了。

    “江南推行,主要目的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摊丁入亩的方式,北方借鉴,以此完善出一套适合南北的征税方法,并不是要把江南的方式直接套用到北方。

    户部考虑,江西的试点至少两年,完善后再继续在南方推广,然后再说北方的事儿,届时吏部也会有相应的调整。”

    魏广德的话已经说得比较明白,江南在执行此政策表现出众的官员,应该就会被调到北方继续进行这个工作,相应自然要给予升迁。

    他们在南方经历了一条鞭法的完善工作,自然知道该如何找到解决办法。

    调有经验的官员参与北方税法推动,当然比地方官员拍脑壳搞出来的税法要合理的多。

    “行,既然内阁和户部都觉得可行,那你们就继续做这个事儿,朕不反对你们试行此法。”

    隆庆皇帝终于还是点头,不过接着就补充道:“江西事可以下旨,但不下明旨。”

    好吧,隆庆皇帝依旧觉得这么快就推翻刚定的政策,身为皇帝的他有些觉得脸上难堪。

    所以,旨意可以下,但不会登上邸报,搞得尽人皆知。

    “先前,你说的摊丁入亩,据朕所知,丁税乃是历朝历代都征收的税赋,怎么听你话里的意思,似乎这税征的不妥。”

    隆庆皇帝忽然又想起魏广德先前的话,“摊丁入亩”,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儿,有些新鲜。

    不过这词的意思也好理解,不复杂。

    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同时还征收“户赋”和“口赋”。

    汉王朝建立后,承袭秦制,“既收田租,又出口赋”。

    唐初颁布均田令,受田丁男,承担交纳赋税和服徭役的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