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893廷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893廷议 (第2/3页)

计策得到了内阁的支持,而在大同他们就是一言九鼎的角色,即便还有巡按御史,他们也是不惧。

    何况,很多事情他们也并没有在大同城里闹得人尽皆知的程度。

    但是得不到俺答汗的认可,其实他们的第一步计划就算是破产了。

    这样的情况如果反馈回朝廷那边,他们担心自己的前途会因此受到影响。

    不清楚京城的局势,但内阁对他们未来仕途却有很重要的影响力,若是被内阁阁臣认为才能不足,那以后从大同离开,怕就只能去南京养老而到不了京城为官了。

    “都这么多天了,鲍崇德他们为何迟迟不见归来,哪怕只是派个人送条消息也好。”

    方逢时坐在右首对总督王崇古说道。

    王崇古其实心里也是不踏实,不过他可不会在方逢时面前显露出自己内心的焦虑,而是气定神闲答道:‘少安毋躁,这么大的事儿,就算他把我们的意思带给俺答汗,他想来也会反复斟酌再三,才会做出决定。

    何况草原广袤无边,要传递消息怕也不是那么方便。

    我现在更担心的是,他们到底有没有把话带到。

    要知道,这些年来我们两边交战,双方的仇怨已经结的很深,若是稍不留心,说不好在他们接触那些牧民的时候就’

    王崇古确实很担心鲍崇德一行人的安危,但绝对不是对他们的生死挂怀,而是担心话没有传到俺答汗耳中,凭白耽搁了时间。

    “总督大人,要不给边镇去消息,让他们在看到鞑子来袭扰的时候,问上一问。”

    方逢时想的很好,鞑子来骚扰边堡的时候,让军士问问明使的消息。

    王崇古只是看了他一眼,随即摇头苦笑道:“当初他们为什么绕道宣府那边出关,就是要避开当面的鞑子,直接去草原腹地,尽可能接近俺答汗的大营,通过草原上的牧民和俺答汗取得联系。

    鲍崇德的想法是对的,所以我认可了他的意见,让他这么做了。

    你去问当面那些鞑子,他们这会儿想的可不是谈什么,而是只想杀人掠货。

    鲍崇德他们要是真从大同北上,那可能就真的凶多吉少了。”

    “可这都多少天了,要不要再派出一拨人去看看?”

    听到“凶多吉少”这四个字,方逢时不免就多想了一层,认为或许就是这样。

    鲍崇德一行人生死未卜,但他们不能一直这样坐等时间白白溜走,感觉好像还是该做点什么才是。

    “你有合适人选吗?”

    王崇古只是略微皱眉就认可了方逢时的观点,他们耽搁不起时间,还是的尽快和俺答汗取得联系才行。

    不管他答不答应讲和,至少知道对方的态度,他们也好今早回复京城。

    方逢时对此却是摇摇头,他其实比起王崇古来,也不过先到大同半年时间,加之身边又多是行政方面的人才,若是计算赋税、清点田亩人口自是不在话下,即便是刑名也是颇为熟悉,可要让他们这些人跑到大草原去找俺答汗,怕是自己先吓死了。

    至于自己的标营,本就规模偏小,不过数百人,平时装装样子还行,可要说胆大心细的人才,还真没发现一个。

    所以,这个时候方逢时还是看向王崇古,希望他能够有得力人手,派出去执行这趟差事儿。

    “容我好好想想。”

    王崇古无奈,只好答道。

    如此又是两天时间,这两天里,送往乾清宫的奏疏如雪片般飞来,内阁的态度经过这么多天的时间早已经不是秘密。

    一些原本还持观望态度的官员,这个时候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纷纷书写奏疏表达自己的态度。

    有支持大同和议的,也有反对和议之人。

    奏疏里虽然不敢对内阁阁臣进行攻讦,却都齐刷刷把矛头指向了此事件的始作俑者王崇古和方逢时,斥责其汉奸误国。

    之前一直保持沉默的隆庆皇帝看到这么多奏疏,似乎也是有点慌神。

    这次上奏的官员,可比之前任何事的都要多,不止是科道言官火力全开,朝廷各个衙门的官员这个时候都纷纷选择了站队表态。

    除此以外,平时极少插手国事的勋贵们也是下场,纷纷上奏。

    这些奏疏也是明显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