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994宽甸将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994宽甸将建 (第2/3页)

发银赈济,没点积存是真的不行。”

    魏广德又说道。

    “今日礼部报,二十七是吉日,可定为封衙这日,我已经批了可。”

    魏广德刚说完,吕调阳又把今日他批的奏疏提了一嘴。

    “二十七封衙,是不是早了点。”

    张居正抚须问道。

    “后面几日都没有吉时了。”

    好吧,明朝官员放假都是看着吉时来的,可不会随便定下时间。

    听到没有吉时,张居正也不说话了。

    “早就早点吧,大家都忙碌一年了,提早两三日也没什么,只是可惜没咱们的份儿。”

    封衙,也就是六部除兵部外才有的福利,兵部也会封衙,但军国大事哪里会等什么节假日,所以兵部的官员依旧会上值,只是时间上没那么严格。

    相应的,内阁和通政使司也不会放假,依旧要人值班,把收到的奏疏送进宫来处理。

    魏广德都这么说了,张居正也只好点点头。

    在一场持续两日的,纷纷扬扬的大雪中,万历元年悄无声息的走过了。

    万历二年大年初一,顶着寒风大雪,在京官员又纷纷走出家门前往紫禁城,今日是正旦大朝会,是不能马虎的。

    因为天气原因,今日的大朝会进行的很快,万历小皇帝也没有在皇极殿外广场进行仪式,而是把朝会挪到皇极殿里。

    虽然是宫里最大最豪华的宫殿,可皇极殿当然也容不下所有参会京官,所以也只有四品以上官员和都察院御史进入其中拜见皇帝,恭贺正旦,行八拜礼。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可是把整个大明朝的礼仪定的明明白白。

    按照《皇明祖训》中的规定,“凡正旦遣使进贺表笺,王具冕服,文武官具朝服。涤宝用宝讫,置表于龙亭,王率文武官就位。王于殿前台上,文武官于台下,行十二拜礼。

    凡遇天子寿日,王于殿前台上设香案,具冕服,率文武官具朝服,行祝天地礼。若遇正旦,拜天地后,即诣祖庙行礼毕,升正殿,出使官,便服行四拜礼。文武官具服行八拜礼。”

    幸好今日没有藩国使节到来,进献贺表,所以魏广德在万历皇帝祭拜天地和祖庙,来到皇极殿升殿后,百官只是行八拜礼。

    当然,这里的八拜礼和民间所说的“八拜之交”还是略有不同,但又同根同源。

    八拜礼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周朝,在那个时代,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而“八拜”作为一种特殊的礼仪形式,逐渐在官方和民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最初,“八拜”主要用于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敬意,后来随着社会的演变,它逐渐扩展到了朋友、亲人之间,成为一种表达深厚情谊的方式。

    具体来说,“八拜”的仪式包括向对方行八次鞠躬或叩头的大礼,每次鞠躬或叩头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如尊重、感激、忠诚等。

    这种礼仪形式在周朝时期非常盛行,并逐渐传承至后世的各个朝代,恢复汉家文化的大明自然是照本宣科抄了下来。

    最初时候八拜还是将就长幼尊卑,而流传到民间以后,就以“八拜之交”形容友情,变成平辈之间一种表达深厚友谊关系的表现。

    民间的八拜最早出现在宋朝典籍上,源自于宋代易学大家邵雍之子邵伯温所著《邵氏闻见录》一书,里面记载:“丰稷谒潞公,公着道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八拜之交”指的是那八拜?

    按照后世流传的说法,就是管鲍之交,源自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知音之交,则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刎颈之交,是廉颇和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胶漆之交,表现陈重和雷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的故事。

    鸡黍之交,体现了张元伯和范巨卿守信的故事的。

    舍命之交,羊角哀和左伯桃的故事,展现了为了友情可以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

    生死之交,好吧,就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是忠诚和承诺的典范。

    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的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