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038出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038出行 (第2/3页)

,看到的尽是牙咬过的碎银,会作何想?”

    魏广德的话,可不是乱说。

    中国古代制钱一般只做铜钱,金银制钱很少,一般都是宫中才有制造,作为赏赐之用,民间都是碎银。

    后世,我们在金店里看到的金银物品,都是闪闪发光,耀眼的很。

    可不管是在大明还是前朝,或者到了之后的清朝,除了大户家中收藏的元宝外,大多都是黑漆漆的。

    金元宝还好些,银元宝不管伱如何炼制,放久了都会变成黑漆漆的一坨,因为它会氧化。

    而且,做成元宝只是窖藏好看,真正使用的机会很少。

    金银的购买力在古代是惊人的,很少有直接使用元宝的机会,即便是有一般也用不完,所以都要用专门的剪刀剪下一部分。

    流传后世的许多元宝,边缘都是坑坑洼洼的,那就是剪掉一部分用来付帐用。

    黄金,由于颜色特征,辨识度会高一些,而银子的颜值,可能就让人大跌眼镜了。

    后世影视剧里,古人的白银都是亮堂堂的,一看就是值钱物,可那只是道具,是假的。

    现实中大明流通的银子,又脏又黑,上面全是牙印,掉地上都不一定能认出是石头还是银子。

    先秦时期,随着铜的出现,人们制造青铜器,铸造铜币。

    在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前,各国的钱币形状,各有不同,有刀币、圆形方孔钱、铲币等等各式各样的货币都有。

    秦朝统一中原后,秦国的刀币成了通用的钱币。

    汉武帝时期,朝廷集中造钱,当时流通的是五铢钱。

    然而一直唐朝之前,货币的性质与重量都不统一,唐朝发明的开元通宝,是朝廷统一了重量的铜钱。

    元朝时期,老百姓就拿银子来当货币使用了,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位时,大力推行银元宝的使用。

    为什么说古代的银子都是黑不溜秋的呢?

    因为银子自身的成分问题,暴露在空气中,或者跟人接触,容易氧化发黑,也就形成了后面我们所看到的黑不溜秋的银子。

    其实即便是后世,银饰品也存在这个问题,暴露在外久了都会变色。

    古代造银技术不发达,银子提炼不纯,造银的方法也不规范,银子什么形状都有,且为了流通方便,银子往往被切成小块的碎银子,用来日常消费使用。

    生活中大锭的银元宝很少,拿出去用也不方便找零。

    这些细碎的银子,在市场反复的流通中,不断地氧化,磨损,渐渐地就成了一坨黑漆漆的石头。

    后世影视作品里看到的古人,拿到银子上来就先咬一口的场景也不是作假,因为银子质地软,又被氧化的很黑。

    所以为了辨别真假,古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到咬上一口,能留下牙印的,表示确实是银子而不是石头。

    久而久之,于是银子的表面就留下了各种坑坑洼洼的压印,既脏,又难看。

    即便是魏广德随身的口袋里,放的碎银子,其实也多是如此。

    他相信,张居正身上应该也会有同样的“石头”。

    别说身边带着下人,是不是就不用自己带钱了。

    魏广德和张居正都不是生来富贵,都是通过自己努力,慢慢打拼才熬到现在的位置,随身带钱的习惯可不容易丢掉。

    其实好看的银子也有,那就是官银,地方上送到京城的银子就是经过处理后的“雪花银”。

    官银制造工艺高,提炼纯度也高,又是以统一的模具生产出来,所以外观确实好看,类似“雪花”般的亮泽。

    如果再用这些银子做一次抛光处理,那就是皇家专属了,不轻易流入民间。

    银子的色泽和它的提纯度有关,纯度越高,亮度越高,色泽也越白。

    魏广德给张居正看的银元,提纯度很高,色泽虽然也有发黑的地方,可比之大明流通的银两确实吸引人喝很多。

    果然,张居正在被魏广德提醒后,伸手从怀里掏出钱袋,摸出几块碎银。

    一手是大明现在流通的碎银,一手则是那块西班牙银元,这才微微点头说道:“若是放到民间,大家也应该喜欢用这种。”

    “是啊,民间流通当无大碍,主要就是地方官府,倒是可用强压推进,不过先要把事儿定下来,让工部尽快拿出制钱方案,把常盈库中的银两改铸成银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