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五章 触目惊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五章 触目惊心 (第2/3页)

廷事务的职权所在,可实则却并非是这般的。

    这种想法不止张肯堂有,别的总管大臣也有。

    内务府的首批总管大臣,多数都是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并且已经迈进大明官场,部分是致仕归乡,他们可不像阎应元、陈明遇这些士子读书人一样,响应崇祯皇帝的号召,在各地赈灾行署做事。

    不过上述的这些群体,都存在着一个共性,那就是在原有时间线上,不管面对怎样艰难的处境,他们都没有选择背叛大明,向势起的建虏八旗低头,纵使是面对着死亡威胁,依旧奋战在抗清前线!

    纵使是在这些人之间,或许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在民族气节方面,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都是能拎清楚的。

    他们是有理想的。

    他们是有信仰的。

    他们是有操守的。

    或许说这些理想、信仰、操守,仅限于比较狭隘的一个范畴,可是这些人都是无比宝贵的财富啊。

    维新变法难以维持的根源是什么?

    不就是后继无人吗?

    不就是所聚群体少?

    历朝历代的新法改革,为何多数都是以失败告终的,根源就是所提新政新法,多是以个人来进行的,尽管这期间不乏君主的支持,可个人一旦出现意外,或政治上遭受围攻,那新政新法就随其夭折。

    崇祯皇帝总结了这部分的经验教训,就构想出聚拢大批人才,用逐步调整的方式,一步步引导着他们,朝着自己所定的维新变法靠拢,继而成为维新派的中坚力量,且前期所做的诸多谋划部署,都逐步的落实下来后,才会将新的谋划部署提出并落实。

    特殊时期存在的特殊产物,内务府就是维新派的聚集地,就是帝党的大本营,他们在崇祯皇帝的羽翼下,逐步的改变,逐步的变强,逐步的成长……

    “苏杭等地的织造产业,在陛下御极之初就给停下来了。”

    张肯堂眉头紧锁,语气凝重道:“陛下不愿地方百姓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