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1372 迟到、迟到:虽迟但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1372 迟到、迟到:虽迟但到 (第2/3页)

项目。提摩西·科斯教授与研究生米里亚姆·希伯特(Miriam Hiebert)合作,追查立方体的身世。在研究过程中,这个神秘铀立方背后的故事令人震惊。实际上,德国在战争期间已经可以创建一个核反应堆,但是由于不同研究团队之间的竞争,该项目最终未能成功。

    这个故事要从由特勒打造的核反应堆说起,在二战结束时反应堆被美军拆解一空,之前被纳粹埋在地下的664枚放射性立方体也随之被运到了美国。虽然当时这座核反应堆中的放射性物质数量不足以让其全力运转,但由科斯教授领导的团队在纳粹文件中发现,德国其它地方还藏有足够多的放射性物质,足以让核反应堆达到完整运力。这些额外的放射性立方体当时由另一支研究团队掌管,但如果当时双方科学家能够将自己所有的铀合并到一处,就能离成功更进一步了。多出来的这400个神秘立方体在战后便流向了黑市,而从反应堆内部取出的大部分立方体在运到美国后,大多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所踪。

    在收到其中一个立方体后,科斯教授的好奇心不禁被激了起来。他与同为马里兰大学研究员的米里亚姆·希伯特组队,联手调查这座核反应堆的历史,自此之后,他就一直致力于揭露这座核反应堆的历史,以及追查其余残留部分的下落。

    这座B-VIII核反应堆由纳粹科学家于二战后期建于柏林,但最后被迁到了德国西南部的海戈尔洛赫镇,纳粹当时修建的实验室规模较小,仅仅位于该镇教堂地下存放马铃薯和啤酒的地窖中。如今,这座地下设施的残余部分对公众开放展览,被改建成了一座名为“原子地窖(Atomkeller)”的博物馆。参与这座核反应堆建设的德国科学家中,也包括作为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理论科学家沃纳·海森堡,他最终被盟军于1945年俘获。

    这座反应堆的‘心脏’由664枚铀立方体组成,每个边长5厘米,科斯教授持有的那一枚也是如此,它们被排布成吊灯状,彼此由航空缆线相连。反应堆核心由金属包覆的石墨壳包裹,并被置于一个由混凝土砌筑的水罐中,铀立方体构成的“吊灯”则被悬挂于重水中,以便调控核反应的进行。如今这座被盟军拆解损毁的B-VIII核反应堆的复原体,就陈列在海戈尔洛赫的原子地窖博物馆中。这些立方体网络的核心则是中子辐射源,随着中子轰击立方体中的铀235原子,这些原子便会随之分裂,释放出大量能量和三个中子,而这三个新生成的中子又会轰击另外三个原子……一生二、二生三,形成链式反应。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多达任何化学反应的数百万倍,核裂变产生的能量反过来又可以将水转化为水蒸气,进而驱动涡轮、产生电能。

    据说,这次实验是纳粹最后一次,也是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尝试制造能够自行维持运作的核反应堆,但当时核反应堆核心中的铀不够多,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为达到自行维持运行的核反应堆所需的临界质量,所需的铀立方体至少需为已有数量的1.5倍。虽然海戈尔洛赫的664个立方体还不够多,但当时在德国别处其实还有另外400个放射性立方体,由另一支研究团队所有。如果能把这些立方体加在一起,纳粹科学家就有了足够多的铀,至少能让位于海戈尔洛赫的核反应堆实现全面运转。

    如果德国人当时能把资源结合起来,而不是分别由两支相互竞争的研究团队持有,他们也许真能建成一座运行正常的核反应堆,德国的核研究项目相互分散,且构成竞争关系;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