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厚生 (第2/3页)
惠民所,还有各地架桥铺路、兴修水利、整修河道...”
听到这里,李纲四人对视一眼,李纲开口道。
“赵官人,你刚才所言,应该指的厚生之计。可是先贤有云,‘厚生,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百姓生计温厚,衣食丰足,应该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似乎与赵官人所言有偏差。”
赵似淡然一笑,“那是他们没有弄清楚里面的关窍,所以只是一味的节用养民。我且问你们,前汉比古周,百姓们生活得是好还是坏?用心去想,不要听那些迂腐之人的复古之说。”
默然了一会,赵鼎开口道:“前汉应该比古周要强。其余的不说,古周青铜器还是贵重之物,百姓们多用木犁耕地。前汉时期,铁器已经可以用于耕地。孰好孰坏,一目了然。”
赵鼎的回答让赵似大吃一惊,对这位少年郎刮目相看。
看来只要帮当今的学子英才们纠正思维方式,他们以后做得比开了挂的自己还要厉害。尤其那些历史牛人,他们才是真正开了挂。
赵似继续问道,“我大宋百姓,比前汉百姓,生活得是好还是坏?”
又停了一会,李纲答道,“当然是我大宋百姓生活得比前汉百姓好。从汉时书籍记载的衣食住行,我大宋百姓比前汉百姓要强多了。”
“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
几人迟疑了一下,纷纷地答道。
“与时俱进?”
“人口增多,土地变大。”
“耕种的工具更好了,用的种子也好了。沟渠水利也修得更多了。”
赵似笑着说道:“朱藏一说的,有点挨上边了。是生产力提高了。”
“生产力?”
又是新名词。
“就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赵似简单地说明道。“以前用刀耕木犁,现在用牛耕铁犁。这就是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为什么在不断提高呢?就是人对美好生活的欲望。”
“人总是希望吃饱穿暖,所以想尽一切办法种地织布。在满足这些条件后,又想吃得好,穿得好,住得舒适,于是人们又开始养蚕抽丝、架桥铺路、修建阁楼...正是这种欲望,推动着生产力在一步步向前。”
李纲三人不由地点头,可是用心一琢磨,发现有些不对劲。
“赵官人,你说的生产力,跟此前我们讨论的公共支出有什么关联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