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有客泛海万里来(三) (第2/3页)
在越做越精美了,不好做,做了也折本。”
“听说造铜钱银币的宝泉局,用的是什么水...压啊压机子。就是把模子放在那里,咣当一声,就压出铜钱来了。对了,就是这个...”
杜达从口袋里掏出几枚铜钱,大小不一。
最小的一枚只有指甲盖大,上面写着“大宋通宝,当钱一毫”。后面是一个图像,简单的一朵花,寥寥几笔。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天启四年制”。
大一点有鹌鹑蛋那么大,厚一点,上面写着“大宋通宝,当钱一文。”后面也是花,要复杂一点。下面也是一行小字,“天启三年制”。
最大的铜钱有鸡蛋那么大,也要厚得多,上面写着“大宋通宝,当前十文”。后面也是图像,但是要复杂的多,居然是山水。
在约翰看来,就是一副实景图,惟妙惟肖。下面也有一行小字,“天启五年制”。
约翰和尹萨克都摸了摸,发现当钱十文的铜钱边缘还有花纹和字。对视了一眼,心里都有了数。太精美了,比自家帝国铸造的金币堵要精美得多。
这样精美的铜钱,制作起来非常麻烦。
私人去彷制,不仅彷制得不像,恐怕成本也要超过官制的钱——你顾及成本,那你造得假钱跟真钱相差得太远了。接触过真钱的人,只要不是傻子,都能认出来的。
你非要造得跟真钱很像,恐怕这成本非得亏死你不可。
造假钱就是要赚钱,造一枚亏一点,谁还愿意去做?
“一毫,一文?”尹萨克看着铜钱上的面值,有些不大明白。在广州,待得时间短,都是通过雇佣的通译去采买东西,所以两人不大清楚宋国铜钱的价值。
“是的,俺们大宋,以前都是用一文、一贯来算钱的。只是金额有时太大了。一个馒头两文钱,为什么不能一文半?所以朝廷推出一毫钱,十毫当一文。以后一个馒头,可以卖一文五毫,也可以卖一文六毫。”
“一文一毫,都是铜钱。宋国只用铜钱吗?我还见过有人用银币。”尹萨克好奇地问道。
他曾经跟威尼斯那帮精明的商人打过交道,知道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