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会话结构 (第3/3页)
肖灿说得很对。
其实他们也觉得这一段的台词有问题,只不过他们一直觉得应该有更好的台词,只不过他们现在没想到。
现在看来,他们的方向错了,根本不需要去想更好的台词,直接把这一段的台词给减少就行了,有时候,台词的频率本身就能表现很多东西。
“我说的这些也只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有不妥之处,还请见谅。”肖灿又补充了一句。
田有良笑哈哈地说道,“古人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虽然我们没有古人这样的求知精神,但是能得到肖导这样的专业人士指点,发现不足,自然也非常高兴。这部话剧,学生们花费了很长时间,大家都希望它能一直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他们也不奢求能够做出一部完美的作品,只希望能够在不断修改作品的过程中,他们自己能够学到东西。”
不得不说,田有良非常会说话,这一段话,既帮学生们说了好话,也让肖灿有了面子。
只不过嘛,好话他来说,坏人却是要高锦文来做了,因为这里就高锦文跟周彦他们最熟。
此时高锦文又看向周彦,“周导,你怎么看?再给同学什么说几句?”
“我觉得……”
“如果是捧他们的话,就不要再说了。”高锦文提前给周彦打了个预防针。
周彦笑了笑,“不管怎么样,该表扬的地方还是要表扬的,学生们的表演比我预想的要更出色,特别是王千源、刘敏涛、辛柏青他们三位,不论是台词、形体还是舞台走位,都没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我相信,他们三个人,不管是进全国哪个话剧团,都有直接上台的能力。”
“当然了,其他同学也都不差,有几位虽然戏份不多,但是表现可圈可点……”
在周彦点评的时候,田有良挑了挑眉毛,他没想到周彦的记忆力这么好,刚才周彦可是只看了一眼演员表,就把王千源他们三个人记住了。
而且周彦能记住这三个人,代表他已经记住了更多的人。
夸完了演员,周彦又夸了一下剧本,“一部标准的话剧,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长,还是原创话剧,工作量是十分大的。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非常不容易,别说是表演班的同学,就算是导演班、编剧班都很难做得比这好了。话剧的完整性,整体的节奏性,都没有大问题。别的不说,能够把时间控制在范围内就已经非常厉害了。”
很多草台班子,演一部话剧下来,时长总是不固定,相邻两个场次可能就会出现十几分钟的差距。
所以周彦说,整部话剧演下来,能够把时间控制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说完了优点,周彦话锋一转,“接下来就要说一说剧本上不足的地方,我们都知道,一部作品不可能是完美的,它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只是说大的方面,我认为太宽泛,既耗费时间,又未必对你们有用,不如就从某方面入手,跟你们聊聊我的想法,或许能够给你们带来一点小小的用处。”
“周导你只管说,我们洗耳恭听。”高锦文笑道。
周彦点点头,“刚才肖导提到了对话的问题,我想正好就顺着这个话题,来跟大家聊聊会话结构的问题。”
好多人都愣了一下,因为他们感觉周彦好像要给他们讲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了。
事实上,他们的感觉是对的,周彦确实要给他们上一点强度了。
只听他继续说道,“艾兰在《戏剧符号论》中提到过,戏剧观众所面对的是象征世界,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认识这个象征世界,是因为他们假定,在这个象征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基本遵循现实世界的规律和自然规律。”
“换言之,戏剧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模拟,其中的对话也是对现实生活中日常会话的模拟,两者虽然不同,但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先聊聊什么是日常对话,什么又是戏剧对话,两者中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说完了日常对话跟戏剧对话,周彦又开始延伸到后面,“接下来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个概念——话轮,有谁知道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么?”
所有人都露出了迷茫的神色,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
这也在周彦的意料当中,因为会话结构的分析在中国发展的特别迟,九十年代国内的学术界才有点接触,二十一世纪后才算有系统性的研究。
现在国内压根没有专业性的文章,连国外相关的文献也都没有翻译过来,他们又从哪里知道这些东西?
别说是他们表演系的,就算是导演班跟编剧班,也大概率是不知道的。
“话轮是著名语言学家莱文森提出来的,意思是某一讲话人在一个典型的、有序的、多人参加的会话中单独讲话的时间段。”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话轮的意思就是这个,如此的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