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 对比性心理程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二 对比性心理程序 (第3/3页)

其间所沉积的内容。因此,有些能在剧场中给观众以较强的心理感受的戏,观看过后,仍在总体上感到厌倦;相反,有些心理程序比较单薄的戏却也能因内容新鲜而有力地吸引观众。

    更深刻的问题是,就连原先为了克服心理厌倦所采纳的对比性心理程序本身,也会产生僵化而使人厌倦。狄德罗挖苦地说,有这样一种戏,一旦出现一个焦躁粗暴的人物,观众马上可以预计,镇静温和的人物也会很快出来了。他说,这几乎连躲在观众席角落里的逃学的学生都能猜得出来。显然,这是由某种对比规律在很长的时间内反复地、拙劣地运用所造成的。

    布鲁克说:“历来一切无意义都是由重复导致的。毁灭灵魂的久演以及训练替角的排练,都是所有敏感的演员所畏惧的。这些重复模仿没有生气,否认生活。在‘重复’这个词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基本矛盾。要发展,就需要有所准备,准备就经常涉及同一场合的多次反复。一旦准备完成了,就要让人看,就会引起重复演出的要求,在这种重复当中,就孕育着衰败的种子。”

    布鲁克还指出,即使是对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那样的戏剧大师,也不应由崇拜而趋于僵化。他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使戏剧艺术的质量大大提高了,从历史的角度而言,那是了不起的。但是,戏剧不能一成不变地建立在某一种体系上面,因为所有的体系都是要变革更新的。布莱希特的戏剧遗产也应这样看待。布莱希特把令人震惊的东西带进了戏剧艺术,“可是,现在应该引起人们注意和重视的是,四十年过去了,不应该再完全遵循或照搬他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因为那些都是和他所处的具体时代、所经历过的社会实践相关联的。而今天的生活则起了变化”。布鲁克认为,我们对待这两大戏剧体系的基本态度应该是:

    现在要做的是重新审视他们的学说里还有哪些东西目前还有生命力,哪些东西今天一点生命力也没有了。这是一个历史的前进运动。

    斯沃博达《俄狄浦斯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本身都是戏剧革新家,后人也应以革新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把革新的成果推向僵化,是一个悲剧。

    对于历史上的经典名作也应这样看待。安托南·阿尔托对这个问题发表过很鲜明的意见,他说,如果现代观众不能理解《俄狄浦斯王》,不应该责怪观众,“我们有权按自己的方式,用最接近的、最直接的,与当代感情风尚相适应的,能为人人所理解的方式去说已经说过的东西,去说还没有说过的东西”。阿尔托非常重视当代观众的情感风尚和理解方式,把他们的审美心理需要作为审度戏剧的标尺。从当代的心理需要出发去说前人没说过的话固然是一种创新,以此来处理前人已经说过的话,也是一种创新。心理厌倦,说到底,也就是对当代观众的隔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