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苏舜卿与沧浪亭 (第2/3页)
同僚们相聚一乐的机会。他也让人把本司的一些拆封的废纸卖掉。钱不足,参加宴会的人又各出一些钱来助席。先是请来一班优伶歌舞助饮。喝到高兴时,苏舜卿便命令撤去优伶,让本司的吏员也走开,只留下一帮朋友。这时,苏舜卿召来两军女妓,狎邪宴乐。是夜尽欢而散。
邀饮与狎游,这在宋朝的官场中,本是常事。怎奈苏舜卿是政治漩涡中人。他岳父是当朝宰相,范仲淹和富弼为其副手,三人共理朝政,都是革新派。一些利益受到侵害的守旧派官员,一直在伺机反扑。苏舜卿本是京城名人,所邀饮者的十几个朋友,皆一时名士。因此反对派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于是由御史王拱辰、刘元瑜上本皇上,弹奏其事。仁宗皇帝肯定记得这个上《诣匦疏》的苏舜卿,也肯定没有好感。于是下令把苏舜卿抓起来,枷掠严讯,过了两个月的牢狱生活。结案,判苏舜卿监主自盗,减死一等科断,除官为民。
监主自盗,指的是苏舜卿把公家卖废纸的钱用来招待同僚喝酒。这么一点点事,差点掉了脑袋,可见处罚之严。今天,各单位卖旧报纸打牙祭,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儿,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侵吞公家财物。可是,宋代的苏舜卿,做官做到了正部级,却因为这么一丁点小事儿被革职为民,这恐怕不能简单地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来解释。一方面,它说明政治斗争的险恶,抓住一点过错,把政治对手搞掉。既落得一个惩治腐败的好名声,又达到了剪除异已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另一方面,也说明宋朝吏治之严。如果法律上无章可循,卖废纸也决不会定下一个“监主自盗”的罪名。至于这法律实施的普遍程度,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庆历四年(1044年)的秋天,宋朝首都开封发生的最大事件,莫过于苏舜卿一案了。这一顿酒,不仅使他的命运产生逆转,从此离开宦海,一蹶不振。更使得改革集团受到重挫,蓄势待发的改革力量顷刻间几乎崩溃。史载“同会者十余皆连坐斥退,名士一时俱空。”这些名士,都是改革派的重要人物。到了第二年正月,改革派的三个领军人物俱被贬出京城,杜衍知衮州,范仲淹知汾州,富弼知郓州。此事的始作俑者王拱辰与刘元瑜相庆说“诸辈为我一网打尽矣!”
历史,留下了一段不可修复的遗恨。
三
春风奈何别,一棹逐惊波。
去国丹心折,流年白发多。
脱身离网罟,含笑入烟萝。
穷达皆常事,难忘对酒歌。
这首《离京后作》,是苏舜卿在庆历五年春离开开封南下吴中的旅途上写下的。表述了他劫难后的痛苦心情和有些勉强的自我安慰。两个月的牢狱生活,使他开始冷静下来,在狱中他只写过一首诗,他的一贯昂扬的情绪急转直下,变得颓废了。
诗是这样写的:
自嗟疏野性,不晓世途艰。
仰首笑飞鸟,冥心思故山。
刚来投密网,谁复为颦颜。
寄语高安素,今思日往还。
《诏狱中怀蓝田高先生》
大凡少年得志者,没有坎坷生活的经历。一旦遇到劫难,由于缺乏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骤然间便会不知所措。由豪气干云到万念俱灰,由心存社稷到情寄田园,这种变化应在情理之中。
离开气象森严的京城,行船在草长莺飞的江南,对于疗治心灵的创伤,大有裨益。一路行来,下淮亭,上寿阳,过泗水,宿丹阳,面对娇红嫩碧,霏霏烟雨,苏舜卿的心情好多了。一个多月的行程,他写了十几首诗。对于创作态度比较严谨的他,这数量已是相当的可观。诗中渗透了挣脱罗网回归自由的那种轻松感。患难见真情。这一趟南行,他的弟弟子履一直陪伴左右。到了苏州,子履要回开封,他写了一首《送子履》:
一舸风前五两飞,南迁今去别慈闱。
人生多难古如此,吾道能全世所稀。
幸有江山聊助思,莫随鱼鸟便忘归。
君亲恩大须营报,学取三春寸草微。
诗是写给弟弟的,但感情所系,却在高堂老母。忠臣既不能做,则孝子万万不可不当。他提醒自己,不可贪恋江南的鱼鸟,而忘却自己的人子之义。他还想回去侍奉住在京城的白发母亲。
但是,诗归诗。苏舜卿此次南迁,一直到死,再也没有回到既令他梦魂牵绕,又让他黯然神伤的京城了。
四
史载:苏舜卿(庆历五年)四月,来吴中,始居回车院,盛夏蒸燠,不能出气,乃以四万钱购郡学旁弃地,吴越时钱氏近戚中吴节度使孙承佑之旧馆也。茸为园。
这园,就是沧浪亭。
孙氏旧馆历经百年风雨,早已沦为弃地。苏舜卿花四万块钱买下,再购置花、木、砖、石,造一座私家园林。从此隐居于此,读书注《易》,吟诗会友,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
蒙难之前,苏舜卿到过苏州,曾感叹“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櫂区区暮亦行。”他现在终于可以在这里颐养天年了。购地的当年,就建好园邸并搬进去住下来,只不过半年时间。从这一点看,最早的沧浪亭,决没有今日这么宏大的规模。建亭之时,苏舜卿正在落魄之中,不可能有人为其助建。四代为官,苏舜卿的家底应该还是殷实的,但毕竟不是巨富。所以不可能大兴土木。从他自撰的《沧浪亭记》来看,他仅仅只是修筑了一个亭子。至于竹、水、丘、林,则是孙氏旧馆的弃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