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章 肩挑明月过天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17章 肩挑明月过天涯 (第1/3页)

    一

    最近,我游了一趟青城山。

    中国道教的创立者,即被后代神化了的人物张天师,据说在青城山得道并创教。青城山因此而名声鹊起。

    其实,在张天师之前,青城山就已经是古之名山了。据《史记• 封禅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便命令负责祭祠的官员,把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编序造册,统一规定祭祠的级别。当时列为国家祭祠的名山有18座,四川占了两座,即渎山和江祠。这江祠,即是青城山的古名。

    青城山属邛崃山脉,背依嵯峨雪山,面对坦荡肥沃的成都平原。“蜀山西南千万重,仙经最说青城峰。”钱起的诗,道出了青城山在巴蜀的地位,它的价值更多地是列籍于“仙经”。当我置身其中,看到满山苍翠的林木和葱白的流泉,一缕怀古的幽情便悠然而生。“自古名山待圣人。”于右任先生游青城山时发出的感叹,同样激发了我心中的沧桑感。

    自汉以后,历代有多少文臣武将,墨客骚人,方士羽客,都曾来到青城山中,把他们人生的理想,尘世的坎坷与进入神仙世界的渴求,写在山间卷舒的白云上或宫观寂寞的青灯下。在中国,大凡功德永垂人间者,死后一定会得到香火的祭祠,或干脆列入神仙的范围。在道家理想的最高层次上,人与神是融为一体的。但我认为,圣人与神仙,是不可能合二为一的。在上古的典籍中,那些炼丹造符,友鹿餐霞而达到长生不老者,则被称作神仙。而圣人,则指的是那些道德高尚,指出人类生活方向的大智大慧者。名山之于神仙,好象云彩之于天空,树木之于大地,是一种相生共荣的关系。象黄帝之于崆峒山,老子之于终南山,张天师之于青城山。莫不两美兼具,相得益彰。这似乎成了一种定式。人们游览名山大川,往往都是想造访神仙的遗迹。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普及,现在的人们已不再相信神仙的存在。但作为抗拒世俗生活的需要,逃避现实痛苦的心理企求,人们还是愿意让虚无飘缈的神仙世界暂时麻痹一下自己的心灵。在这个问题上,即使那些满腹经论的智慧之士,也难免其俗。青城山中有几幅对联,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福地证因缘,萍水相逢,谁是主人谁是客

    名山推管领,蒲团静坐,半成隐士半成仙

    杨乃文撰

    一帘花影交鸾尾

    满地香芝幻鹿胎

    张问陶撰

    钟敲月上,磬歇云归,非仙岛,莫非仙岛

    鸟送春来,风吹花去,是人间,不是人间

    佚名撰

    在他们眼中,青城山即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一抹霞光、一束花草、一帘幽梦、一盏青灯,莫不都是神仙心灵的投影,都可以抚慰世人创痛的心灵。“万方多难此登临”,不要把这万方多难简单理解为战乱与流离。其实,我们的人生,又有多少日子,不是在多事之秋中挨过。

    神仙是无忧无虑的。事业功名,家庭生计,是非恩怨,生老病死。作为人所不能逃避的这一切苦厄,却从来不会去干扰神仙的生活。这便是人们向往神仙的理由。

    即时行乐的人说:荣华富贵即神仙。我疑心这是穷人说的话。萝卜白菜都吃不饱的人,当然会认为肥酒大肉即是神仙过的日子。但获得锦衣玉食的人,更觉得长生不老才是神仙。汉武帝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泛海而去,为他寻求那种长生不老的仙药。汉恒帝“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抛开国家大事,民间疾苦而不顾,寻问如何才能成仙。可见,长生不老是神仙的第一要素。所以,历代百官朝见皇帝,都要跪下来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中,“敬祝毛**万寿无疆”的口号也响彻了中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民谚说:“谎话说了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可是“万岁,万岁,万万岁”之类的谎话,哪怕说上一千亿次,也绝不会变成现实。那些接受百官万民朝拜的皇帝,还有谁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