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2/3页)
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考取了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李商隐青年时期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并有机会跟随他学习“四六文”(即骈体文),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令狐楚的幕僚。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经历,使得他一生都被牵累在“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的一次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因为他们在试卷中严厉地批评了他,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由此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中和“藩镇割据”同等严重的一个社会痼疾。
李商隐的老师令狐楚倾向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步入了政坛,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中了进士。在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成为倾向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并受到其赏识,娶了他的女儿为妻。
李商隐,这位才华横溢,纯洁高贵,追求独立人格的诗人,就此成为“牛李党争”无辜的牺牲品。
与王茂元女儿的婚姻使李商隐被牛党视为李党中人,但李商隐本人心中想的却是置身“牛李党争”之外,凭借自己的能力才华,而不是党同伐异,去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这从他的诗文中可以反映出来。然而,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独立只能是一厢情愿,结果是李商隐受到了来自牛党和李党的双重冷遇,甚至攻击,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从来没有机会晋升。后来身居高位的令狐绹尤其厌恶他,认为他卖身投靠李党,忘恩负义。
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的仕途显然无法顺利,他曾经两入秘书省,但都只是短期地担任过低级官职,他也在基层政府做过小官,但经历同样短暂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
对于深处于现代商业社会的我们而言,李商隐守着如此多的权力和人脉上的资源竟还沦落到如此潦倒的地步,实在令人不解。如果历史可以大胆假设的话,我们不妨替李商隐安排一下他的政治选择:一、当时如果他能义无反顾的投奔牛党,与令狐家族一脉相承,势必稳居高位,权力显赫,但是,付出的代价是:他就要昧着良心看着令狐绹们将他心目中的政治偶像李德裕一贬再贬,直至贬死于海南任上,他能做得到吗?二、如果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李商隐事实上倾向于李党),完全投奔至李党的麾下,那么他不但要背负沉重的“忘恩负义”的十字架,同时要随时准备着在李党得势后对牛党人士进行毫不手软的大张挞伐,他又能做得到吗?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假设,那就是采取骑墙的政治策略,牛党得势,就向牛党投怀送抱,李党掌权,便对李党暗送秋波,这样,无论牛党还是李党上台执政,都可以稳坐“钓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