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五章《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五十五章《农》 (第1/3页)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有九大学派,而以儒家、法家、墨家及道家影响力最为深远,时至今日儒家为主导,道家次之,法家逐渐融入儒家和道家之中,而曾经富有影响力的墨家因其学术观点偏爱底层老百姓,故逐渐失去了存在的生存空间。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管仲,是法家代表人物,后人根据他的言行事迹编纂成《管子》一书,此书中有篇文章名为“士农工商”,描述社会中人可按四个类别划分,这个划分概念影响了古典中国几千年,到今日依旧有参考意义。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他在相国职位上辅助齐恒公成功登顶春秋第一霸主,另外有个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成语管鲍之交,便是源于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可能让很多女性朋友对管仲嗤之以鼻的是,管仲是妓院的鼻祖,他首创开设女闾,初初为宫中权贵的淫乐之所,后来作为政治家的管仲将它发展为国家公立妓院,将部分嫖资充当国用,乃至用女闾笼络人心等。

    管仲的哲学思想和政治遗产影响深远,集中体现在《管子》一书,尤其是士农工商的思想,简短的四个字基本上囊括了社会基本构成,四民要素相辅相成,要说今日依旧是四民社会,固然也没错,不过这个四民思想理论一般只会出现于政治理论研究中。士,古代说法是士大夫,即具有知识的统治阶层,换作今日的说法是精英阶层;农,指古代多数从事农业的平民,古代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是四民社会的基础,因此有重要的地位,有无农不稳的说法,从排序上看是仅次于士,而实际上农应该自始至终都是末端的;工,指的是从事技术工作人员,是社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商广义来讲便是指商业,狭义来讲就是指商人,四民社会中应该是泛指从事贸易促进互通有无的商业人员。四民社会中,士的地位最高一直未曾改变,虽说农的重要性较高,但是从事农业的百姓,自始至终应该都是社会的底层,从事工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待遇显然低于商业人员。历史上,常有重农抑商或轻商的说法,重农的本质,应该是古代统治阶层认为农业是维持统治的基础,而商业会慢慢侵蚀农业基础,故而有所谓的重农抑商之说,不过也有不同的政治理论,认为商业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最强动力,因而说重农抑商的本质,其实是重士抑商,因为士族阶层是治理国家的,而商人强大后,必然使用金钱向士族阶层施加影响力,进而影响统治阶级,故而抑商,而所谓的重农,应该是自古以来忽悠从事农业劳动者的托辞。

    农业文明的四民社会中,士族人员最少,农业人员占主体,工商人员次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且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巨变可知,大部分农民慢慢转变为工人,工人阶层成为四民社会中的大头,士商整体来说稍有增长,应该整体比例不会很大,毕竟士商是食利阶层,过于庞大迟早会引发社会动荡。不管四民社会中的人员结构怎么变化,自始至终未变的是,农是几千年来社会地位最低的,好在社会生产率大幅提高,大多数农民逐渐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日子,尽管有相当部分农民转变为艰辛的工人阶层,但是农民的整体社会待遇有所提高,尤其是当代从事农业的人民,相当部分超越工人的待遇。

    在古代,社会生产率低下,多数农业劳动是纯手工操作,90年代,在乡下从事农业劳动,使用的农业工具甚至和两千年前并无二致,上世纪从事过稼穑的人,想必都会说务农很辛苦。乃至今时今日,人们习惯于都将从事农业工作视为低等工作,不过在土地承包政策的引导下,加持机械化的工业工具,从事土地承包经营的农民,社会待遇俨然已经胜过多数转变为工人的农民。在古代,人间辛苦是三农,古代农业工具原始且效率低下,使得农民日出便作日落才息,更为让农民辛苦的是少闲月,播种的季节农民将要双倍劳作。鉴于农民的艰辛,多有士族阶层的诗人们,持有人文关怀,创作出同情农民兄弟的佳作,如白居易年轻时创作作备受赞誉的《观刈麦》,如与白居易交游甚密的诗人李绅创作的《悯农二首》,诗中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流传极广,妇孺皆知。《观刈麦》和《悯农二首》都是诗人们年轻时创作的,年轻的他们所呈现的人文精神是值得称赞的,足见年轻的士大夫阶层中人,多有同情底层农民的。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悯农》诗,前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正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农业时令的基本现象,对于了解过稼穑的人来说,很容易理解,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是涉及到社会经济层面,需要充分理解社会运行原理后方能深刻明白,对于很多未经世事的人来说,农民伯伯种植粮食不足以让自己免于饿死,恐难以理解。第二首《悯农》诗,首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描写农民在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仍然要辛苦的从事农业劳作,那一滴滴的汗水洒落在天地里,与白居易《观刈麦》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