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九章《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九章《感》 (第2/3页)

出栖息在林中的隐士,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沁人心脾的花香入鼻后,自是心情愉悦,尾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语双关,表意说草木有其自然的品质,寓意作者有自己的志节情操,这里的“美人”应该代指君主(诗人屈原曾用美人比喻成君主),表达了作者坚守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孤芳自赏的品质。

    上面已经提到,张九龄写此诗期间,正处于从朝廷要职跌落为地方长史,可见这首诗的蕴意是诠释他的“本心”,即作者洁身自好,坚守兰叶葳蕤、桂华皎洁般的高尚情操。从作者身处高位却因政敌的谗言而遭遇被贬的经历来看,这首诗符合以诗言志的功能要求,表明作者的志向,是希望唐明皇审视他忠诚且热爱大唐王朝的本心。对任何士大夫来讲,厕身宰辅或者出将入相是人生最高成就的象征,从相国之位跌落至远离庙堂的地方,张九龄定是郁闷不已,因此才反语讲到“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实则是内心期许皇帝调他回朝继续为李唐效力。其诗题感遇,字面意思是指感恩遇见,想必这组诗的意图也是在表达重新获得朝廷的征调重用,他这组感遇诗的第七首,写到“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也是以植物之名抒发境遇的感怀,具有同样表达感恩遇见的意图,意指桃李不言的兰桂本心重获美人折。

    “感遇”原是古诗题,犹如宋代的词牌名一般,借物寓意心有所感,多是对自己境遇抒发感慨的,可想而知,以此为题创作诗,基本上都是处于人生境遇低迷期,念天地之悠悠的陈子昂如此,何求美人折的张九龄亦是。咸心为感,即心完全被触动,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意识及情绪上起反应,或者说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变化,遇是相逢或机会等意,故感遇之意是指在恰逢某事或时机而引起的心理变化,即遭遇了什么而引起的心理感受,文人墨客常会在此等情形下创作诗篇,而赏析他们作品时,常会评价其为有感而发。有所感想几乎是所有文人墨客写作的重要源头,因此感怀诗常见,但以“感”为题的佳作却不多,晚唐诗人曹松见识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发出感叹而创作的《己亥岁感事》,宋代大儒朱熹因读书时灵感突现而创作的《读书有感二首其一》,是与张九龄感遇诗一样值得品读的有“感”而发的诗。

    曹松,晚唐时期的小众诗人,是与罗隐同时代的寒门士族子弟,人生际遇和罗隐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多年应举不中,年过古稀的曹松才得以高中进士,与长篇小说里的范进中举有的一比,遗憾的是,终生想要入仕途的曹松为官两年便与世长辞了。科举千百年来,能登榜的注定是不平凡的经历,毕竟未能登榜的士子数不胜数,其中同时代的黄巢便是最为鲜明的代表,因为这个落榜书生领导了给李唐王朝致命打击的起义运动。能让后世民众记住的历史人名,大致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像曹松一样创作震古烁今的诗文篇章,二是如黄巢一般成就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尽管我们的历史大多只记载帝王将相,但是若无以上两类情况,一般是不会被后世铭记的,因为历史太多的帝王黯然失色,数不胜数的将相只能在史册上留有名字而已。黄巢起义期间,李唐官军对起义军展开了残酷的镇压,为了庆祝官军的胜利,李唐朝廷对镇压起义军有功的将领大肆封赏,年过半百的曹操获悉后,感慨万分,于是创作出他传世的名作《己亥岁感事》。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诗的前两句“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是叙述国家处于战争时的悲惨境况,大片的水域江山都陷入战争中,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都不得安宁,和平盛世时期的我们幸运未经历过战争,但通过一些影像资料可见识战争的残酷及对百姓的伤害。后两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则是反映了战争后的残酷现实,古代战争多以斩首记录功劳,因此屠戮是战争胜利者常见的操作,造成老百姓颠沛流离,数万军民抛尸荒野,在这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作为镇压起义的藩镇节度使却可以封侯。这首诗妙笔便在于一将功成万骨枯,意在成就一位将帅,却要搭上上万将士的性命,曹松获悉封侯的节度使在镇压黄巢起义时,功在残酷镇压起义军,大肆屠戮军民,功在杀人多的现实令曹松甚是愤慨,令人发指的战争屠戮行为在某人眼里,却是话封侯的事,将残酷的现实和百姓的心酸诠释的淋漓尽致。此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