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九章《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十九章《感》 (第3/3页)

另有精彩之处是尾句骨字,对百姓而言,骨出现在诗句中多是悲惨的表现,犹如杜甫感慨时说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裕人家酒肉可以放到臭气熏天,而穷苦百姓却饿死成骨,曹松的这句一将功成万骨枯亦有相似的意境。这首诗的尾两句之所震撼人心,在于它深刻的揭示了社会残酷现实,掷地有声的批判统治者在万千军民成白骨的惨剧中还可畅享封侯乐事。

    I文人墨客将江山一词写入文学作品中时,多是抒发感慨的,其本义为河湖海和山丘岭谷的合称,原本都是一个具象的用语,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则是完完全全的一个抽象概念,用来借指国家政权或国家的疆域,还可以指国家疆域内旖旎的风光,舞文弄墨的诗人描写江山,无非是为了强化感慨之功效,犹如李煜词中的无限江山,苏轼怀古词作中的江山如画,曹松说泽国江山入战图亦是如此。江山表示国家政权或疆域时,有“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的说法,意思是守住国家社稷比组建更难,古典中国王朝更迭、治乱循环不断的历史告诉我们,实际上应该是“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守江山难,要理解成要保证王朝统治和社稷稳定长久下去,是非常困难的,曹松诗句中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从侧面来看也是李唐朝廷守江山艰难的表现,因为封侯的这些将领有可能调转枪头指向李唐王朝,李唐朝廷的灭亡验证了这点,苟延残喘的李唐王朝为了尽快结束战乱,接受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的投降,殊不知尾大不掉的朱温逐渐壮大,乃至最后结束了李唐。

    张九龄因自己贬的遭遇有感而发,曹松因深刻同情老百姓的遭遇有感而发,皆是为人的遭遇有所感怀,文人墨客触感而发也多半因人的遭遇,宋代的大儒朱熹却因读书有感而发,是有“感”诗中的另类。朱熹是中国思想史或者哲学史中的代表人物,赵宋时期思想界程朱理学的核心,近现代来看,朱熹的理学思想有争议之处,有人批评他们的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他的思想理念是否落后不得而知,不过在八百多年前,他的思想是备受认可的。从儒家学者的角度去看,他是思想界的集大成者,还是颇受认可的教育学家,曾为皇帝讲学,逝世后单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素有“朱子”之称,而子是春秋时称呼先哲的叫法。朱熹作为文学家时,他留有少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观书有感》便是其一,从他的这首诗看出,符合他思想家的气质,从读书中寻得人生哲理而创作了人们最为熟悉他的诗句。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题目来看,这首诗共有两首,是作者谈观书的体会,意在讲道理发表议论或看法,诗的宗旨是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这也是思想家常规的操作,捕捉形象进而深入浅出的讲道理。这首诗大意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子像一面镜子呈现在眼前,天空的色彩和浮云的影子在水面镜子里来回移动,要问池子的水为何这么清澈呢,那是因为它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输送过来。从大意看来是作者看到池子的水面洁净如镜子般,然后思考这水如何能保持清澈,倒影着徘徊移动的天空及云彩,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说,池子水面如镜是因为池塘有清澈的水源,通俗一点就是说源头干净,池塘自会水清。朱熹所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很浅显的道理,只不过他用观书引发触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本质上就是古语“源洁则流清”之意,也就是要保持水流清洁,要从源头上保证水流是清洁的。朱熹的这首诗备受赞誉,被成为源头活水诗,也是传诵甚广借物明道讲理的诗,后来这首诗常用于教导人们,要保持洁净的核心要从源头抓起,也即抓住问题的本质,要求人们认识或处理问题时切勿本末倒置等。

    一般的有感诗,多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朱熹充分发挥其思想家的底色,感出来的是道理,而非内胸襟,这也是朱熹与其他诗人不一样的地方。通过他们三人的感诗,我们可以明白,有感而发的内容是根据自己境遇和所处位置决定的,倾心仕途的张九龄因贬而有感,同情底层百姓的曹松因有愤慨而感,研究思想的朱熹另辟蹊径,从观书中得到启迪而发出感想。有感而发是人之常情,并非这些诗人的专享,犹如很多人心境低迷时在朋友圈发感慨,欣赏到靓丽风景时分享好心情一般,这几首感诗素有名气且甚感值得分享,故牵强的将他们汇总于此以飨喜欢诗词的朋友,领略下古代文人的感诗几何。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