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

第三百二十五章 科举改制,八股归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三百二十五章 科举改制,八股归无! (第1/3页)

    大明朝适龄孩童约五千万人,一日增加万名学子,也要十三年之多。

    但社学学堂尚未全部建成,部分偏远省、府、县进展缓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童入学成为学子的数字还在增加。

    等十万座社学学堂全部落成,日入学学子还要成倍增加,作为内阁阁臣兼礼部尚书,海瑞有自信在五年内让大多数适龄孩童入学,十年内初步完成对适龄孩童的扫盲。

    为此,海瑞在之前还奏请将地方适龄孩童入学比重纳入省、府、县三级官吏的年度考评、考成中。

    上至一省巡抚,下至一县循吏,在事关己身时,才会多多尽心。

    当然,海瑞也没有忘记,归功于上,或者说推动国策的皇帝陛下,颂着圣音。

    滔滔圣恩。

    圣上的恩情还不完!

    还不完!

    朱厚熜面色出现微妙变化,陆炳的“忠诚”,海瑞的“恩情”,大殿里的温度,似乎在快速升高。

    摇摇头,将那些杂七杂八的从脑海中甩出去,问道:“礼部主掌天下读书人的课业、考试,对社学、科举是怎么考虑的?”

    在以前,读书,是家境殷实的人才做的事,与平民无关。

    那些耕读传家的人,就以陈以勤的陈家为例,族中对小辈有着严格却又循循渐进的课业计划,圣贤文章、四书五经、诗词书画等等学识、礼仪,涵盖方方面面,确保其成年后能成为全才。

    像陈以勤,陈于陛,陈于阶三父子就是很好的例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还习有几手家传剑术防身,文韬武略,可谓是样样精通。

    但是,这样的家族,这样的上人,总是少有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陈家的家族教育,连很多陈家族的中人之姿都要毕其一生才能实现,更何况是现实的人,多为庸人。

    碌碌一生,而无所得。

    学子初入学,暂以认字、拼音为主,可之后的课业呢?

    朱厚熜的问话,不仅是问海瑞,还是在问整个内阁,事关国朝文化传承,内阁必定有所商量。

    面对圣问,海瑞并不意外,沉吟道:“回圣上,社学又为幼学,臣等参考多家名门望族族学,愚认为,仅授以四书五经和资治通鉴,四书中,以《论语》《孟子》为主,以《大学》《中庸》为辅,五经中以《尚书》《春秋》为主,以《诗经》《礼记》《易经》为辅,资治通鉴中,以《秦记》《汉记》《唐记》‘三记一百四十四卷’为主,以其他‘十三记’为辅,廖廖学识,为幼子所学,再之后,升学逐授八股。”

    廖廖学识?

    朱厚熜看着高拱、胡宗宪、李春芳、朱衡深以为然点点头,便知道这群人是把“推己及人”了。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多个方面,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之一。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记录整理,共七篇,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

    《尚书》:又称《今文尚书》,是华夏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

    《春秋》:又称《春秋经》《麟史》等,是华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华夏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这样四本古今经典,圣贤心血所著文章,却被内阁认为是孩童该学会,甚至是背诵、烂熟于心的“基础”。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由司马光本人担任主编,在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的协助下,历时十九年而编撰完成。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

    全书总共“十六记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万字,其中,就属‘汉记’、‘唐记’卷数最多,字数最多。

    在这两卷以外,内阁还多挑了个‘秦记’,虽然只有三卷,但这显然是让学子们为了铭记华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兴衰。

    《资治通鉴》的内容涵盖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国产免费看片    偷拍黑料吃瓜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