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9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9章 (第2/3页)

统忘掉”。但是她常有无家可归的感觉,就像一只孤雁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张戎就这样,将自己的举止诗意地化成了异国他乡的一只孤独的天鹅,在中国那个荒蛮之地,得不到赏识,只有在海外,在文明的西方翩然起舞。真遗憾,她无法断掉自己的中国血脉!

      1985年她母亲首次来伦敦探亲,给张戎讲起了祖母的故事。张戎“突然产生了一种了解中国历史的冲动,记忆的闸门一经打开,便汹涌而出。我一次次泪流满面,决定写这本书”。

      张戎的心路历程在海外华人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也许是她将该书赋以一个字“鸿”。这只孤雁和野天鹅,是否有一天还会变成一只“鸿雁”,飞回故里?血浓于水,张戎不可能“将中国传统统统忘掉”。希望有一天,她会拿起笔来;写感觉中真真实实的中国,写她的亲人和朋友,而不必取悦她的出版商和西方畅销书的市场情趣。我们衷心地盼望张戎,实现她成为一只“鸿雁”的梦想!

      ◆《新皇帝:毛邓年代的中国》

      粗粗浏览了几本由新海外华人写的中国的旧故事的书籍,现在再让我们来看一看由美国人讲述的中囯今天的故事。

      最近几年来,美国陆续出版了好几本由名记者写的有关中国的纪实作品,多半围绕着中国的政治来做文章。这些书早已不具有当年斯诺对中国的政治风云表现出来的真正的敏感和热情,也不具备写出《震撼世界的十天》那部描写苏联十月革命的约翰.里德的诚实和理想主义。

      美国记者们的政治嗅觉,从导致了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起,就集中于各式各样的政治丑闻上。随着敏感媒体和大众文化的日益商业化,记者们的政治趣味也日益变得庸俗低级, 他们挖空心思,寻找甚至编造耸人听闻的故事。美国媒体的这些变化,当然影响到了他们对外国的报道。

      美国人写有关当代中国的畅销书模式,一是来自新闻媒体趋之若鹜的丑闻与耸人听闻这两“闻” ;二是来自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固有偏见,即抽着鸦片,留着小辫,与昏庸的帝王和官僚狼狈为奸的“中国佬”形象;三是来自美国政界和学术界的某些御用“中国通”对中国的评判。这些“中国通”的学问多半是冷战与反共意识形态的产物(我们对此有专章讨论)。

      这种靠“三结合”产生的中国当代纪实,除了满足畅销书商和消费者共同的猎奇和低级趣味之外,便是在公众與论和大众文化的层面,制造和加深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

      曾写过《长征路上前所未闻的故事》的索尔斯伯里,近年来也热衷于写诋毁和诬蔑中国政治领袖的书籍,来顺应美国媒体和大众文化日渐低下的趣味。他1992年出版了《新皇帝:毛邓年代的中国》,这是一本按照“三结合”原则炮制出来的书,通篇充斥着对中国政治家的谩骂和嘲弄,也流露出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

      索尔斯伯里本不是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分子和狂热的反华分了。他当年也曾沿着红军长征的道路寻踪,写出了上述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