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第3/3页)
方世界的态度带有很强的猎奇性,总是着力夸大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唐人街也几乎成为所有与华人有关的电影的选景地。早在1894年,美国就曾拍摄过部近半小时的无声片《华人洗衣铺》(Chinese Laundry Scene),以闹剧的形式展示了一名中国男子如何想方设法摆脱一个爱尔兰警察的追捕。
就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广为流行的“黄祸论” 既指中国人,也指日本人一样,早期美国电影中出现的华人也常与其它东方国家的人不相区别,统称“东方人”。默片时代的中国人形象具有极度的漫画倾向,托地的长辫和伸长的指甲是被着力夸大的华人待征,影片中的中国人十有八、九是恶棍和罪犯。
默片时代中国人唯一比较正面的刻画是好莱坞早期的电影大师格里费斯(Griffith)完成的。在1919年的影片《破碎的花朵》(Broken Blossom)中,格里费斯塑造了“黄面人”形象,一个代表着尊严和和平的中国人。与“黄面人”相对立的是影片的主角,一位拳击师。拳击师暴戾凶残,肆意虐待自己的女儿露丝,“黄面人”便承担了保护和解救露丝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破碎的花朵》引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东方男人对西方女子的异性追求。这样的主题,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显然是无法令人接受的。为了避免过分的争议,早期无声片处理这种出格现象的方法,通常是让一对东西方恋人双双死去。在影片《破碎的花朵》中,露丝死于父亲的暴拳,而“黄面人”也命赴黄泉。
通婚这一敏感主题在30年代的有声片中继续得到发挥。 在1932年的影片《阎将军的苦荼》(The Bitter Ted of General Yen)中,中国军阀爱上了一位西方女子。但跟《破碎的花朵》一样,死亡是解决这个难解问题的唯一办法。
渐渐地,东西方异国情恋的主题产生了一个新的变形。
在新的模式里,柔弱娇嗔的东方女子逐渐成为西方白种男人的猎物。而东方女子一见到高大威武的白人男子,往往情不自禁,急切地要投怀送抱。身材娇小、一头乌发的东方女子,对白人有一种特别的性的诱惑,是所谓“异国情调”的化身。在西方的大众文化里“异国情调”包含着强烈的性暗示。在美国的大多数色情场所,都赫然标志着“异国风情舞”(其实就是脱衣舞)等。性爱和色情本来就是好莱坞电影招徕顾客的看家本领。好莱坞早就把中国女子与白人男子的性爱和恋情故事作为表现异国情调的一个重要素材。这往往是好莱坞涉及中国人的电影着戏较多的情节,处理手法也有一定的套路。这在后面要讨论的影片中可以看到。
早期好莱坞银幕上,贯彻“黄祸论”思想最彻底的形象,便是“傅满洲博士”(Dr. Fu Manchu)。自1929年起,好莱坞曾经连续拍摄了一组以“傅满洲博士”为主角的电影,在美国公众中影响极大,“傅满洲”由此也成了一个众人皆知的银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