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68章 (第1/3页)
布朗说。
1995年夏,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又邀请布朗到北京,就中国的粮食问题组织了一批中国专家学者与他开了两天的辩论会。新华社对外部记者江国成和几位西方驻京记者到会采访了布朗。江国成发的稿子题目是《布朗承认中国粮食缺口比他预料的要小》。
◆初识布朗
1995年6月的一天,华盛顿酷暑如火。坐在装有中央空调的《华盛顿邮报》的编辑大搂里,从电脑里调阅美联社、路透社的当天消息,或输入一个关键词,通过国际交互联网查阅想知道的任何信息,真是很暇逸的。然而,我的指导编辑、国内部副主任苏珊博士见我如此悠哉,心里过意不去,便顺手把她刚收到的一份传真通知交给我,要我去参加第二天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个新闻发布会,并说,明天下午5时截稿,后天见报。她已把我的名字报给了这个研究所。
第二天中午12点时,我按通知上的地址找到了世界观察研究所所在的写字搂,电梯门前的墙上钉有一块指路牌,从上面可以看出,有大概十几家机构在这个写字楼里办公。坐电梯到8层,往左手一拐,就可看到一扇玻璃门上写着“Worldwatch Institute(世界观察研究所)”。推开玻璃门,是一个大厅,大厅四周陈列着这个研究所历年出版的各种文字的书刊,大厅中间座着一位接待小姐,她请我签一下到,然后指示我走进隔壁的一间小会议室。会议室已经坐了美联社、路透社、塔斯社、《时代》周刊、《金融时报》等新闻单位的十几名记者,他们正一边吃手中的午餐,一边看研究所提供的又一篇“醒世报告”——《世界正面临异国生物入侵泛滥的严重危害》。
布朗惊愕地看到《华盛顿邮报》派了一个中国人来采访,但他仍走到我跟前,与我打招呼,并友好地握手。从他的眼神看,他没指望《华盛顿邮报》会采用一个中国记者写的镐件。
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在头版刊登了我采写的这篇环境报道。早上,我一到办公室,就接到布朗的电话:“李先生,我看到了今天早上的报纸,你的稿子写得很精彩,想不到中国人能写这么好的英语。”
“新华社很多记者通常都是用中英两种文字写稿,这不见怪。”我说。
“那么,你不是《华盛顿邮报》记者?”
“我是《华盛顿邮报》邀请的访问记者,在这里工作 6个月。”
“那太好了,今后几个月,我的研究所所有的新闻发布会都请你参加。”
◆《华盛顿邮报》枪毙报道布朗的稿件
布朗从北京回来两个月后的一个早上打电话给我的办公室,请我参加9月初他在华盛顿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他从北京回来后写的一本新书:《谁将养活中国?》。我问他,怎么这么快就写完了一本书,他说:“这本书是我口述、由我的秘书直接录入电脑,不到一个月就写完了。”
他在电话中问我能否在《华盛顿邮报》给他发一条消息。我说,您先把发布会书面通知和新书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