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2/3页)
他退休时产生巨大差别。
其实,本书作者之一就是费尔德施泰因智慧的直接受益者。回到20世纪70年代,助理教授们一到哈佛大学,学校就立刻给他们的退休账户缴存资金。但只有在受益人完成了声明如何拿这些钱来投资的表格后,账户资金才会产生收益。这个简单的任务只需要半小时就能完成。但费尔德施泰因观察到,多数助理教授都是在5年到6年以后,他们离开哈佛的时候才填写了表格(只有少数几个助理教授能够得到终身教职)。阿克洛夫的妻子,珍妮特·耶伦在70年代就是哈佛的助理教授。因为她听取了费尔德施泰因的劝告,结果光是这些年来利息的自然增长,他们就多得到了15000美元。对于仅需半小时的工作,那是相当不错的回报。它给我们上了有关复利威力的一课。
不过当我们和年轻的学生讨论复利的威力时,他们的眼神暗淡无光。他们觉得会过上更好的退休生活,但又难以想象退休后的差别到底是什么。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设想老了以后,他们想要消费什么。
如果他们储蓄很多钱,他们可以把它留给自己的孙子辈,但他们大声提出疑问该拿这些钱干什么。他们的孙子能从这些财富中得到很大机会吗,还是他们发现自己被宠坏,因而储蓄的意义也就失去了?他们的孙子会把他们当作英雄吗,还是根本就不会念及他们?
我们的学生好像从未考虑过复利的威力在长期中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各种可能,当我们提醒他们这些事实时,他们无法理解这些问题,也给不出比较确定的应该储蓄多少的答案。他们好像根本没有清楚地理解储蓄的最终目标就是给将来做准备。其实,这些可爱的年轻人在此类讨论中的表现,说明经济理论家们所说的人们会计算平衡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好处,并将其模型化又多么荒谬。
如果他们拿出一段时间来认真思考一下储蓄的经济成本和收益,他们就可能从别处找到关于应该储蓄多少的启示——来自于其动物精神。这些启示都和我们的动物精神理论中的以下因素有关:信心,信任,各种警示和担忧,以及人们讲述的关于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故事。
储蓄的易变性
看到各国的储蓄率极度不同,丝毫不应奇怪。有些国家净储蓄了国民收入的1/3,而有些国家的储蓄则是负数。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约为10%,但近年来已经成了负数。就和储蓄率大幅下降一样,美国消费者破产的案例则大幅增加,而它显然和不断下降的储蓄率有关。各人退休后的财富也有极大差别,也主要是由于储蓄倾向上的巨大差异造成的。204
储蓄上的差别对于目前标准的关于储蓄的经济理论来说是个难题。按照标准的理论,人们会在储蓄和消费相互替代之间寻找精确的平衡。无论何时,人们在生活中都会平衡今天消费的1美元和暂不花费带来的未来收益。如果储蓄,他们就可以在将来得到这1美元及其利息带来的能够预期到的超额收益。我们会看到,这一理论在某些环境下是有用的,因为它确实反映了储蓄的某些真实动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