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31章 (第1/3页)
249 这种文化非常有利于人们合作进行符合审美观点的雄心勃勃的投资,而不会跨越界限挑战人们的自负感或造成不公平的感觉。这些项目把大批相互联系很弱的人集中到了一起。她在书中提到,在我们今天称作俳句的诗歌形式出现之前,日本曾经有过一个创作所谓连环诗的运动。这些连环诗是由很多诗人共同创作的长诗,每个人都贡献出一节本可以独立作为俳句的诗句,来当作整篇长诗中的一部分。日本的伟大企业,完全可以比喻为这种连环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工会的概念在日本很难得到认同。250 当时存在的劳工组织通常也不会组织罢工或者和管理方进行集体谈判。251 战后,在美国占领下,真正的工会、甚至一个日本全国性的汽车工人工会Zenji 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成立了。不过日本的国民性觉得工会概念、特别是罢工的观点,还是很难领会。Zenji组织发现其领导人中有一些是共产党员,而共产党员又受到日本社会中主要成分的反对。由于公众广泛反对工会,更由于对共产主义的担心,日本政府在1953年尼桑汽车公司发生罢工后站在了强烈反对工会的立场上。后果就是,政府解散了当时的工会,并出资帮助尼桑汽车公司合作建立了新的企业工会。那之后不久,尼桑公司就给雇员提供了终生雇用制度。
相反,阿根廷的劳工运动就非常强大并且好斗,至少从1910年铁路罢工后就是如此。当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发生了暴动,引起了政府强烈的反应,以致于整座城市都变成了“军营”。252 从那时起,劳工和管理层的冲突就成了阿根廷国内政治的突出问题。1946年,偏向工人的胡安·佩龙政府被选举上台,该政府随即就制定了新的保证工人权利的新宪法。毫无疑问,劳工和管理层的敌对关系在IKA也造成了严重后果。公司受到了一系列的漫长的罢工的打击,不仅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产量也只有有限的每天70辆。253
为什么工会在日本能够适应环境,而在阿根廷则不然呢?其背后的关键因素就是不同的认同感。在日本,汽车工人觉得自己就是组织的一部分,所以他们不会要求公司解释每一件事的公平性。他们往往把公司的成功当作自己的成功。终身雇用政策让工人认同了公司。尼桑公司希望推动一种共同的信心和信任感。它的策略成功了。
我们提到的日本和阿根廷之间在信心和公平感上的对立,在这儿完全可以解释成为民族文化的差异。但是,其实我们有很多理由确信这些因素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即使在一个公司内部或者是各个国家之间,企业的成功会变化,股票的价格也会变化。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体系中存在从价格到动物精神再到价格的反馈,那么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就非常难以预测。今天日本和阿根廷的企业和人民可能比我们前面描述过的还更加不同,但他们将来还会再次变化,其原因就是无穷无尽的经济反馈。
大多数经济学家不喜欢有关心理反馈的故事。他们认为,这些故事冒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