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五章 移民(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十五章 移民(下) (第3/3页)

的耕作,就只能靠眼前的这两头成年壮牛。

    现下他家里也就他一个壮丁,一个人、两头牛。要把分配下来一百六十亩地都耕作完毕。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一件事。到了今天,张大牛方才知道,田地太多了也是一种痛苦——幸福的痛苦。

    “要是有钱就好了!”张大牛叹了口气。东海地只分田、分牛,而房屋、农具都要自己掏钱购买。他倾尽钱囊,也不过只能兑换两贯东海钱,只够备置些锅碗瓢盆地家当。最后,按着村中老人的指点,以半数田地作抵押。他从东海钱庄里借了一百贯钱出来。他那时才明白。为什么那个管事说东海没人把他的那点钱放在眼里——手上有几顷地,谁贪那几贯小钱。

    不过百贯钱也不经用,买了间带院子的大屋——各村寨的住宅都是建村时一齐建起,一个村子划定好的两百户,每入住一家都能买到一套合用房屋——就费去了三十贯,再加上雇了二十个奴工,用了五天。在分到的荒地上烧荒、挖沟、起垄,又费去二十贯,剩下的那五十贯,买了些农具、种子和一点日常用品,就只剩下三十贯了。

    这钱花地犹如流水一般。要是两个月前,他还在老家地时候,对人说他一天能花上五六十贯,肯定博得满堂大笑,说他连吹牛都不吹,尽扯蛋呐!可是现在呢,刚到手的一百贯,一眨眼的功夫,就只剩三分之一,这用钱的速度。当年他做梦都没敢过。

    不过。就算钱花得再快,张大牛也不是很担心。村中的一些老移民也都是这么过来的。虽然几年来,没一人把本钱还清,但利钱却人人付得起。年利率只有一分的借贷,在老家时,他从没听说过。乡里普通地借贷,都是三分起跳。今年借了十贯,到手后,就变成欠十三贯,等过了年,就又加上三贯。而且,这还是轻的。据说当年官中的青苗贷,半年的利钱能涨到四五分,换算成年利,那就是翻番的倍利。而倍称之利,张大牛也不是没见识过,一年欠账翻一倍,因此倾家荡产地中等户,他见了不知多少——只不过,这些高利贷与他张大牛无缘,像他这般的佃户,就算借钱,也没人借。虽然官府一直都在严禁高利贷,禁止利钱超过四分,但实际上,连那些官人们都没一个遵守,拿着公使钱放高利贷,都是知县、知府们的生财之道。张大牛还记得他庄上本有一家甲头,就因为不小心借了十贯公使钱,被逼得家破人亡——虽然约定还款的期限还要过上半年多,但新官上任,旧官的帐一概不认,新县令使唤着衙役们把所有借了公使钱的债户拘入牢中,一一拷问逼帐,到最后,也一个个只能卖儿典妻,把帐还上。

    不过这东海的大当家,据说与那些官儿们截然不同,那是一言九鼎的人物。更不前逼帐。张大牛也不用担心,被逼着家破人亡。

    两头耕牛上了岸在附近啃着青草,附近的田地,都已是郁郁葱葱的碧绿。张大牛仰头盘算着,他已经借了村里地半亩公田撒种育秧,这几日先把田地翻好,再过几日,等秧苗出土,便可上田插秧。他已经买了秧马注1,用来插秧再方便不过。不过虽然时节有些不对,但按村里人地说法,这岛上气候好,就算播种迟上半月,也就收成少点,却不碍事。听了村里先生的意见,这三顷多地,他打算一半种稻,一半则种上能肥田地苜蓿。等明年在交换着来种。

    先辛苦几年,等贷款还清,有了闲钱,就可以多买几头牛,再在农忙时雇佣奴工来帮忙耕作。到时候也可以清闲些了!张大牛憧憬着未来,不过他再憧憬,却也没着要买奴工来耕作,东海的奴工,一人卖到百贯,像他这样的百姓,根本就买不起,只能雇佣着来帮忙,只有那些有种植园的头领们,才有本钱蓄养奴工。

    几口把午饭吃完,他挪了挪身子,把一边的草帽个盖在脸上,舒舒服服的躺下来休息。这地方气候入夏早,今天天气又特别的热,坐下来后,都困着睡觉。不过,张大牛他心中有数,该睡多久,到时自然醒。等到午后日头略低,气温稍降,他到时,就自然而然的醒过来,继续耕田。

    一百六十亩地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耕完!他叹着气,发着幸福的感慨,逐渐进入了梦乡。只是他刚刚入睡,突然感觉着地面一阵震动,张大牛猛然惊醒,远远的循声望去。只见远处尘头大气,不知有多少人的队列,正沿着他睡觉的道路,狂奔了过来。

    张大牛张大了嘴,吃惊道:“那是谁啊!?”

    注1:秧马,宋代江南一带的插秧农具。木制,形制类似于小船,人坐其上,从舱中取秧苗插入田中,同时以双脚使秧马在泥水中前后挪动。北宋时得苏轼等士大夫推广,南宋时在全国普及。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