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3/3页)
出现决不是中共中央和东北抗联所愿意看到的,而且正与此相反,中共中央和东北抗联都曾竭尽全力恢复双方的组织联系。就中共中央而言,在1935至1938年曾力图派遣关内主力部队中的一部分挺进东北,1938年后也曾多次派遣联络员前往东北,并把寻找和联系抗联作为东北地下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1)筹划主力部队相机挺进东北
早在“九一八”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反蒋革命斗争时,就曾考虑过主力红军直接对日作战的问题。虽然这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重兵包围的险恶形势下显然不可能实现,但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意义,向全国人民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坚定决心。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深化,也由于主力红军距离抗日前线东北和华北更加接近,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革命斗争由土地革命战争向全民抗战转变的同时,也把关内主力部队向东北挺进的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1935年12月23日,瓦窑堡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军事问题决议,开始部署“在一九三六年下半年,第一方面军有可能和有必要同日本军队发生部分的战斗(晋绥察方面)”。[142]1936年2月至5月的红一方面军东征,就是实践这一战略目标的具体行动,虽然在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斗争全局的要求下,东征红军于5月撤回陕北,未能挺进到华北及热河,但已在精神上给予日本侵略者巨大威胁,甚至引发了日本关东军兵力的重新部署。据1936年3月23日《时事新报》专电,红军东征后,“又长城线日军已增多,系关东军部队,据称目的为防共匪”。[143]倘若的确如此,那么主力红军东征引发的日军兵力调动,也就在客观上为吉东和北满的斗争多少减轻了一些压力。【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全面抗战爆发后,遵循“援助东北抗日联军,破坏敌人的后方”的原则,毛泽东于1937年7月至9月间曾数次致电前线八路军领导同志,部署组建部队挺进热河事宜。7月16日,毛泽东与朱德联名致电彭德怀、任弼时并告叶剑英、刘伯承、张浩(即林育英),要求:“以二十七军、二十八军、三十二军及骑兵团共三千余人,编成一游击师派去,活动于热、察、冀间”。[144]电文还特别指出要“多派红大干部随去,扩大义勇军运动”。[145]8月4日,毛泽东又和张闻天致电出席南京国防会议的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提议将属于或靠近东北的热河、察哈尔等地划入红军(即八路军)作战范围,以便发动游击战,威胁敌后方。[146]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毛泽东于9月25日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周恩来并告林彪,提出了组建一支包括八路军115师、东北军何柱国骑兵军、“桂军或中央军有力步兵一万五千至二万人”[147]的部队,在朱德、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举行大规模侧后袭击战和开辟抗日根据地,“如此着成功,还可用相当一部进出热河方向,如此或能造成华北战争的新局面,支持相当时期的持久战”[148]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