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章 (第2/3页)

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3月11日,伯坚同志移囚绥靖公署候审室。3月13 日,他又写下了《移狱》一诗:

      大余狱中将两日,移来绥署候审室。

      室长八尺宽四尺,一榻填满剩门隙。

      五副脚镣响锒铛,匍匐膝行上下床。

      狱门咫尺隔万里,守者持枪长相望。

      狱中寂静日如年,囚伴等吃饭两餐。

      都说欲睡睡不得,白日睡多夜难眠。

      檐角瓦雀鸣啁啾,镇曰啼跃不肯休。

      瓦雀生意何盎然,我为中国作楚囚。

      夜来五人共小被,脚镣颠倒声清脆。

      饥鼠跳梁声啧啧,门灯如豆生阴翳。

      夜雨阵阵过瓦檐,风送计可到梅关。

      南国春事不须问,万里芳信无由传。

      “夜来五人共小被”中的“五人”,是指刘伯坚及与他同时被捕的其他四位同志,他们是:赣南省军区政治部秘书廖昔昆,赣南省军区第六团参谋长陆如龙,中央办事处交通科长连德胜,会昌贸易分局采办处办公室主任王志楷。

      “风送计可到梅关”,大意是刘伯坚同志估计,项英、陈毅等战友突围后,已到油山一带打游击了。

      “南国春事不须问,万里芳信无由传。”这两句诗寄托着伯坚同志的希望:3月的春风,会带来胜利的喜讯。既充满了他对战友们的深切思念,也反映了他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刘伯坚同志的《带镣行》和《移狱》,是从心底喷涌出来的诗,是一个共产党人在壮丽斗争中的慷慨高歌,是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摇的钢铁誓言!今天我们展诵其诗,如见其人。他那矢志共产主义事业的情怀,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3月21日,刘伯坚同志在大余金莲山英勇就义,年四十岁。廖昔昆、陆如龙、连德胜和王志楷等四位同志也同时遇难。刘伯坚同志在就义前,写给亲友的遗书中,把自己一生归结为“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他以“我为中国作楚囚”而自豪,他坚信:“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必能 得到解放”,他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

      刘伯坚同志于1919年赴法囯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赴苏联学习,1926年回国。党派他任冯玉祥先生领导的西北军总政治部主任,为北伐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他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曾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人有诗赞他:“西北军中驰令誉,红军帐里足良猷。百战何尝计苦乐,劳生为解万民忧。”

      第02章 新起点·反“清剿”·北山事件

      ●新起点

      一

      油山地处赣粤两省边界。“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那高插入云的峰峦,挺立着参天的古树,漫山是青翠的竹林,齐腰深的茅草,真是开展游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