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第2/3页)
俗姓陈,名伟,洛州猴氏(今河南鄙师猴氏镇)人。父亲陈慧为江陵(今属湖北)县令,后辞官归隐:他出生在隋朝后期,当时整个国度得隋场帝的倡导,沉浸在浓烈的佛教氛围中,他受此影响,从小笃信佛教,曾在洛阳净土寺内潜心学习佛经《维摩经》、(法华经》。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大理寺卿郑善果奉旨到洛阳剃度僧人,年仅一十三岁的陈柿闻讯前去,因年纪太小受到拒绝,经他苦苦要求,终于感动了郑善果,被破例收录。出家后,他取法名玄类。
梯度后,玄樊仍在净上寺内学经,他尤喜印度大乘瑜伽派创始人无著所撰的《摄大乘论》。此书开创了唯识学体系,重理性思维,玄奖由此进人了追求唯识学的境界。
到大业·四年(公元 618年),天下大乱,地居中原的洛阳更是成为战乱的中心。为躲避战乱,也为了访师求学,玄奖离开了净土寺,前往成都,后辗转荆州(今湖北江陵)、扬州(今属江苏)、苏州(今属江苏)、相州(今河南安阳)、赵州(今河北赵县),最后到达长安‘_这个旅程于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结束,长达八年之久。在这期间,他遍学各经,遍访名师。他以谦虚的态度,精湛的学问,受到了佛界的高度赞扬,并跻身于高僧行列。
已被旁人视为高僧的玄类,在他自己的感觉上,仅是刚刚起步。他非但没有丝毫的成就感,目,充满了疑惑。这疑惑来自版本不一的汉文佛经,来自大师们各执己见的矛盾说法。来自佛教教义的混沌不清。为解决这疑惑,他逐渐萌生了亲往佛教发祥地—天竺(今印度)求取真法的愿望。
西行取经,玄奖并非第一人,东晋高僧法显、智严已有成功的经历。然而,尽管前有先例,但困难仍是相当大的,大到令无数高僧为之生畏:可玄奖排除万难,决心追踪法显等他心目中的英雄,用大丈夫的气概继承他们的事业。首先,他努力学习梵文,克服语言障碍;随之,他拒绝了长安庄严寺方丈之位,摈弃殊荣;最后,他冲破了关禁的阻力,偷越出国境。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类上路了。一路不止是艰辛,且步步充满着绝望。玄奖在绝望中征服了大漠黄尘,征服了高山峻岭,征服了关卡盘查,征服了缺粮断水,征服了信徒挽留……历经重重劫难、重重魔障,在三年后到达了天竺。
天竺,又称身毒,或称婆罗门国,玄奖始译为印度。时天竺并非统一的国家,玄奖遍游天竺,足迹印在了难以计数的王国。
玄奖在天竺的岁月中,花在摩揭陀国那烂陀寺的时间最长。因佛祖释迎牟尼在摩揭陀国度过了大部分时间,被佛界尊祟为圣地。那烂陀寺(遗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东九十六公里的巴腊贡村)是天竺最大的寺庙,也被视为最高学府。寺南有一大池,相传池内有龙名“那烂陀”,故名。玄类拜主持该寺的戒贤法师为师,学《瑜伽师地论》,以解决唯识学中佛性究竟是“本有”,还是“始有”的问题。除此之外,他还学习了寺内所藏的各种经典,精通了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