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8章 (第3/3页)

字的长篇特稿——《走近马云》,赫然出现在《中国贸易报》头版。那篇文章,是一个叫江勇的记者写出来的,而最后拍板同意在头版发表的,正是孙燕君。

      这是北京的媒体第一次报道马云和中国黄页,而且是一种空前高调的姿态,以长篇特稿的形式发表在报纸的头版。紧接着,北京又有4家媒体步其后尘,相继报道马云和中国黄页。

      也许,马云的确是个让人难以拒绝的人,尽管他自己都对互联网一知半解,却把同样是一知半解的孙燕君彻底说动了。关于和马云的第一次见面,孙燕君先生在一篇回忆录里这样写道:“那是我和马云的第一次见面,从此开始了我们长达十年的友谊。”

      于是,从那次会面之后,马云在北京又多了一位亲密伙伴,跟着他一起穿梭于寒风凛凛的北京街头,徘徊在中央各大部委的大门前……

      后来,孙燕君提了一个建议,“过一段时间,我搞一个活动,请一些编辑、记者朋友过来,让你和他们见见面。”

      马云欣然接受,这当然是他梦寐以求的大好事。

      数日之后,在一个北风凛冽的日子,马云终于“如愿以偿”——北京长安俱乐部的雷吉尔餐厅(外经贸部的隔壁),一个以京城报界、商界人士为主的联谊活动在那里举行。

      那天一大清早,兴奋的马云就和一群从杭州过来的中国黄页的工程师们忙得不亦乐乎,先是折腾从杭州带过来的那两台486电脑,从显示器到键盘,一个个接上。

      由于当时的网速实在太慢,联网又成了困难,他就把要展示的资料都拷到硬盘上。

      在此之前,为了准备这个新闻发布会,马云带着他的伙伴们整整苦干了两天两夜。

      马云的开场白很经典:“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互联网将会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看来,这句话简直“土”到家了,没一点煽情色彩,也没点艺术情调。

      不知马云怎么会想到这句没“技术含量”的话,就是从浩如烟海的经典广告语中信手拈来几个,也总比这生动得多。

      不过,有了世界首富的帽子之后,倒也让马云“大树底下好乘凉”。最起码,他这个杭州来的“个体户”能让在场的30多位记者、编辑和几位商界大腕竖起耳朵认真聆听了。

      那天,马云从什么是互联网这样的入门级问题开始讲起,大谈互联网在美国的蒸蒸日上,大侃中国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好机遇。讲得是栩栩如生,台下的人听得是朦朦胧胧、热血沸腾,还时不时地点点头……

      演讲之后,按预定计划又安排了一场宴会,主要是为了能和这些商界、报界有头有脸的人物进一步联络感情。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那时的马云急需一批庞大的运营资金。在风险投资尚未兴起的年代,融资难成了一代创业者的巨大难题。

      利用大家进餐的机会,孙燕君给马云介绍了一些京城知名的企业家,希望他们能在资金方面给马云一些帮助。于是,马云又为这几个老板演示讲演了一小时。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