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31章 (第1/3页)

美国人以为这又是出自某位硅谷精英的“神来之笔”,因为那个网站上用的是地道的英语。

      然而,令美国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网站却诞生在大部分国民都不清楚“Internet”为何物的中国,在一个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中国江南小城——杭州。

      而创办这个名叫“阿里巴巴”网站的人,是一个普通高校的英语教师;更让美国人不解的是,这个教师出身的CEO,既没有在国外留过学,也没有在华尔街投资银行工作的背景,更不是什么“硅谷精英”。

      这就是在湖畔花园的马云家里刚刚诞生不久的阿里巴巴。

      海外媒体中第一个发现阿里巴巴的,是美国的《商业周刊》,这也是阿里巴巴成立之后第一次“被迫”接受媒体采访。

      1999年的8月,《商业周刊》的几名记者通过多方打通关系,辗转反复才说服马云接受采访。

      一开始,《商业周刊》要去采访阿里巴巴和马云,马云却表示坚决拒绝。后来,美国记者通过外交部,再通过浙江省外办,动用政府力量做马云的工作。在多方劝说之下,马云最后终于勉强接受采访。但他还是给《商业周刊》开了一个条件,立下“君子协定”:采访可以,文章不能公开发表。

      文章不能发表,这叫什么采访?为什么呢?

      按理说,能被《商业周刊》这样顶尖的、权威的国际财经媒体青睐,是他马云和阿里巴巴莫大的荣幸,马云还叫什么板呢?阿里巴巴也是堂堂正正做电子商务的中国网络公司啊,又不是贩卖海洛因的地下组织,为什么马云不想“傍”这棵大树?

      其实,他是有“难言之隐”的。当时的阿里巴巴,还在湖畔花园的小屋里办公,没有电话,没有传真,只有一个在美国的E-mail地址,宛如一朵羞答答的玫瑰,躲在角落里等待春天的到来。

      中国有句俗语:家丑不可外扬。那样的环境,那样的窘迫,让一向“以貌取人”的美国人看了会怎么想?当然,“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并不是说阿里巴巴做什么见不得人的生意,关键是外人看自己跟自己看自己就是不一样,而且这个世界素来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无论如何,马云还是让记者们进大门了,毕竟,拒人于门外也不合中国人的规矩。于是,那群美国记者绕来绕去,终于在杭州的一个居民区(湖畔花园)里,找到了让他们充满好奇和神秘感的阿里巴巴。

      这的确是一家神秘得让人不敢相信的公司——一进门,记者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情景:在四居室的房间里面,“黑压压坐着20多个人”,干什么的都有,地上还满是床单……看到眼前的情景,这群美国记者一个个面面相觑,目瞪口呆:难道这就是坐拥全球2万名商业会员的阿里巴巴公司……

      采访完之后,记者们很快就回去了,遵照君子协定,当时《商业周刊》没有把采访报道的文章发出去。直到几个月后,阿里巴巴融到第一笔天使基金,换上“新装”、搬到新家之后,《商业周刊》的报道才出炉,记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