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第2/3页)
在这所有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昂的海外开支问题。中国香港、美国、欧洲、韩国,每月的花销都是天文数字,而且这些网站都是只出不进,没有一分钱收入。
此外,由于阿里巴巴当时在13个国家建立了办事处等分支机构,进入当地市场以后,自然少不了做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和广告宣传。作为当年硅谷研发中心的负责人,吴炯曾谈到当时在美国做推广的一些经历。
2000年,阿里巴巴要在美国大规模做推广宣传,立项之后准备把推广方案交给美国一家专业的广告策划公司具体操作。当时,对方开出了一个高达1000万美金的预算价。美国研发中心的总负责人是吴炯,他觉得这个预算太高了,“至少应该砍掉一半”。正好马云当时也在美国,便接受了吴炯的建议,把预算减到了500万。到最后总核算时发现,这个推广方案实际只花了预算资金的八成(400万美金)左右。所以,一向谦虚的吴炯后来回忆此事时还不忘邀一下功劳:“当年那次预算能减下一半,我的确有功,否则我们2001年会更加困难。”
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了吴炯的判断,阿里巴巴在最关键时候没有彻底丧失理智,吴炯的确是功德无量的。到了2000年底,互联网泡沫开始破裂时,阿里巴巴的账上只剩下700万美元的现金流。如果按照马云在2000年初的烧钱速度,这笔资金恐怕最多只能坚持半年。
阿里巴巴的海外扩张,始于2000年2月,止于2001年1月。在这一年时间里,阿里巴巴每月烧掉近100万美金。直到大洋彼岸的纳斯达克市场开始一路狂泻不止,华尔街的风险投资全部采取“银根收缩”政策,不愿再为中国的.COM公司烧一分钱了(当时,风险投资商对中国互联网公司承诺的新投资几乎全部告吹),马云才如梦初醒——互联网的冬天就要来临了!
也直到那个时候,马云才放缓了烧钱的步伐。
马云自己经常说:“我疯狂,但不愚蠢。”当时的很多隐患他自己也觉察到了,比如,将阿里巴巴的英文网站放到硅谷研发中心后,他就发现自己“犯傻”了:“怎么可能从全世界请人到硅谷工作?那是傻瓜才做的事!”
在后来评价这个决策时,马云用“很幼稚的想法”来形容当时的举动:“当时,我觉得英文网站就应该放到美国,美国人的英文本来就比中国人好嘛。”
事实就是如此,马云后来的判断也没有错误。当时的硅谷研发中心,技术精英的确是不缺,但网上交易需要的贸易人才却很难得到。于是,马云又不惜血本,从纽约、旧金山等大城市大量引进了一大批这样的精英。然而,从纽约、旧金山到硅谷可不是杭州到上海那么近,开着私家车就到了。而且,马云也不可能把湖畔花园的打地铺、睡会议室的艰苦奋斗精神,灌输到动辄以“不合理劳动制度”向工会起诉的西方人脑海里,那么,如何解决这些人的住宿问题呢?——坐飞机上班!【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于是,一种在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