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36章 (第1/3页)
除非是我有一个非常非常强的组织体系,我能够把企业确实做得很大,我能够从资金市场上取得很多的资金,同时让这些资金发挥最大的价值,如果真是有那样的把握,我也许会那样做。可我认为我十年都不会那样子,公司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我们会发展得很健康,但是我们不会发展得非常强盛,就是组织体系不会非常地强,不可能非常地强。这其中关键何在呢
张跃说,我不需要这样的规模。事实上从企业的需求来说,不需要我们的组织机构非常强,我们不应该有几十个天才的人物围绕着这个企业去搞扩张,我不可能需要那样的人,我们就会按目前的这种规模,按目前的这种人才结构,一步步往下发展。
不贷款经营不一定适应每个企业。但张跃表达了这样一种理念,企业发展就要创新,就要走自己的路,跟在别人后面是绝不会有出息的。
◆杨澜:名人效应+网络概念=创新经营
知道管理而不知道经营,是雇员与老板的区别。知道经营而不知道创新,是老板与企业家的区别。
阳光文化的创始人杨澜搞网络也许是一种必然,早在1997年11月杨澜参加联合国全球电视论坛时,当时她的发言题目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电视从业者》。而今她的确成了不折不扣的“互联网时代的电视淘金者”。
名人“触网”按说不算稀罕事儿,姜昆、陈逸飞早就办起了自己的网站,并且这一热潮还方兴未艾,可他们的网站“网”不着钱,还要往里搭钱。但杨澜不一样,先是有雄厚的资金支撑,一出手就是3000多万港币收购了不太景气的“良记”,改头换面后的“阳光文化网络公司”成功地炒作了“杨澜+网络”的概念,一推出就“圈”了10个亿,也算创造了网络经济的一个不小的神话,不仅给“触网”的名人们上了一课,连网络界的“精英”们也都瞠目结舌。
“阳光文化”是一个制作、出售电视节目的公司,主要是人物专访、人物传记等专题片,与网络根本就没有多大相干,最多不过是把节目在网上播放一下(还得是在“售卖期”结束后,片子已经基本成了“旧货”的情况下,否则先播后卖肯定卖不出去)。
至于为何“名人效应+网络概念”可以套钱则是一个更复杂的心理游戏。诸如“由于人们对杨澜普遍看好,股民极力追捧”的分析隐含着如下逻辑,即股民们是因为相信“杨澜做的电视节目”加上网络的传播能够卖到足够多的钱,才来捧杨澜的。但真实的逻辑显然并非如此,而是——所有投资者都是因相信“别人会相信杨澜做的电视节目加上网络传播能卖到足够多的钱”,才来追捧杨澜的。所有人的回报预期都来自后来跟进的投资者而非真正的消费者。
因为名人有太多的不光彩,有人才怀疑其头上的光环。因为网络有太多的泡沫,有人才指责其为“烧钱产业”。杨澜果真与众不同,一个大胆的创意加上一个创新的理念,使这一切都有了奇迹般的改变。
◆尹明善:市场空间靠创新拓展
“获利路有三,垄断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