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6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6章 (第2/3页)

生时你又在海南,我们女人一生中最需要男人的两个时刻,你都去忙事业了,这过年又回不来,我们怎么向父母交待。”吴一坚听完妻子电话中的诉说,强忍着泪水安慰了妻子和孩子,放下电话,从来不知什么叫悲伤的吴一坚才真正感受到了孤独和悲伤,他伤心地哭了,孩子的叫声和妻子的哭声时刻在刺激着他,他真想立即回到他们的身边,享受一下轻松和安逸,或者让他们母子二人到海南来共享全家欢聚之乐。但他不能这样做,他的身上只剩下50元钱,这50元钱要度过15个日日夜夜,而他的困难又不能告诉家人,害怕给他们增添不必要的担忧。为了节省,他买了一百个馒头,整整吃了十五天,放假归来的工人们见到他时,以为他得了病,而他能说什么呢只能笑迎新年。他曾说过:“我是用自己的经历悟出了‘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苦难能使人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得到真正的锻炼,人往往在越困难的时候意志越坚强,奋斗的目标也越清晰。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今天的苦难可能就是明日的辉煌,只要你愿意努力,总会有所成就。人生的机遇,是在自己的苦苦奋斗中争取来的。一个创业者大凡在起步阶段,都需要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甚至当搬运工。打个比喻,人就好像那成堆的湿煤,磨难就像那摇篮,颠颠摇摇才能成煤球儿,才能燃烧。”这也许就是吴一坚能在千百万下海赶潮人中成为佼佼者的原因吧。

      ◆荣海:敢于背叛传统,自觉承受艰难

      海星之所以有今日的局面,老总荣海并不讳言“大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深刻影响,包括16岁下乡的3年知青经历:“海星创业初期,整个环境都很封闭,市场空间大,一旦你有‘叛逆’的思想,就容易脱颖而出。素质也是一个关系,知青这段经历非常重要。我们这一拨人吃过很多苦,不计较一城一池得失,做事义无反顾,在个人生活方面讲究的东西比较少,不会受太多干扰。”

      荣海最早、最重要的一次“叛逆”是18岁那年。由于组织知青科技助农表现突出,《陕西日报》在头版以《翅膀没硬也要飞》为题报道了荣海的事迹,其政治前途被一致看好——18岁的小小年纪,已经是个县级干部了。荣海却出人意料地绕过这条“阳关大道”,而选择了去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读书,并且在毕业后留校做了一名教师——到今天,荣海仍然是西安交大编制内的一名教授。

      与其说环境,不如说是性格成就了今天的荣海:永不满足,挑战昨日之我。这一宗旨,成为海星文化11年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观念。

      与现今在中国IT业叱咤风云的纯粹的“高校板块”不同,海星一开始就是以“个体作坊”的面目登台亮相,没有人能从当初“西安海星计算机控制和接口技术研究所”这个又长又拗口、书生气十足的公司名称中,看出今日海星的任何端倪,甚至荣海自己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有1990年冬天那一场令他遭受重创又浴火重生的“分家风波”)。

      1990年底,刚刚起步、好不容易才完成“原始积累”的海星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