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4章 (第2/3页)

者,杀即止矣。”(作于十六岁)

      杀人者,满清也。

      死者的名单,罄竹难书!

      孙承宗、史可法、张煌言、刘宗周、倪元璐、施邦曜、陈子龙、夏完淳、黄道周、李定国……

      在明末所有名将里,只有李定国的军队敢和八旗铁骑打野战;只有李定国击破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神话;只有李定国能一条道走到黑,在崇祯吊死煤山二十年后还同满清缠斗。

      南明“监国”无数,朱由崧朱由榔朱由榛,都是浮云,只要李定国还有一口气在,大明就一息尚存。

      可惜,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战至山穷水尽的李定国最终死在了中缅边境,临死前仍不甘心,焚表告天:若明祚未绝,乞赐军马无灾,俾各努力出滇救主。若天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

      每每读此,袁世凯都热泪盈眶。

      然而,在一个目力所及皆是蹒跚学步的鹅的国家,当英雄,代价何其高昂。

      灾难降临时,只有跪下来顺服的,没有站起来抗争的;灾难过去后,只有站起来控诉的,没有跪下来忏悔的。

      英雄,不死于殉道即死于献祭。

      可不当英雄,便不是你袁世凯了。

      为天下人复仇,既非出于私愤,也无文人之酸腐。

      一切,都正如他儿时立下的那个鸿鹄之志:

      愿流芳百世,毋遗臭万年。

      徐世昌的《烧饼歌》

      袁保恒的死意味着中流砥柱的坍塌。

      精神大树倒下后,经济上,袁家也开始面临拮据。

      袁保龄继承其兄遗志,回乡赈灾,被朝廷授予三品顶戴,擢为道员。但每月一百两的俸禄仍不足以负担整个家族的开支。

      于是,按照“保”字辈的人数,袁家分了家。

      袁世凯继承了养父袁保庆的一份遗产——三顷土地和一些积蓄。看似很多,但得养活七八口人,异常艰巨。

      生活是一具埋在你家后院的尸体,逃也没用。

      而束手就擒显然不是袁世凯的风格,他从项城搬到了陈州。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而大头已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要知道,多少人耄耋之年也未必能活明白,未必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裘马轻狂的袁世凯,脱离了长辈的管束,经常“驰骋郊原,日饮数斗”,又因慷慨乐施、打抱不平,寒门士子多依附为生,推其为首领。

      对袁世凯而言,“金银散而人心聚”不是权术。散尽家财,结交好友是他内心深处最热切的渴望。那些一边表演大方一边辱骂大头的伪君子不明白的是,人心都是肉长的,智商是差不多的,能让一群喜欢内斗精于算计的中国人对你心服口服、爱戴有加,若没有《非常嫌疑犯》里的凯文·史派西的演技,你就实心实意待人以诚吧。

      毕竟人情不是一锤子买卖,靠演戏,很快会体力不支的。

      两个文社(丽泽山房、勿欺山房)在袁世凯的资助下建立起来,盛名远扬,连陈州知府吴重熹都经常到此诗酒流连,将大头引为至交。

      可惜,人生如戏,总在NG。当年秋闱,雄心勃勃的袁世凯再次铩羽而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